《非暴力沟通》 1 - 四种语言暴力

2021-01-10  本文已影响0人  王维强_敏捷实践者

《非暴力沟通》中提出我们经常会在沟通中犯如下四种语言暴力错误:

1、道德评判

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时,我们经常把他看作是不道德的或者邪恶的,或者给别人贴标签。例如“她很自私”、“我的女儿太懒”。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都是在评判人。

【】面对同事和外人,我们一般会尽量避免做道德判断;但是面对家人和孩子,我们反而会比较随意。我经常会说:孩子太懒。学习没有进取心,拖延,不敢面对困难。这些标签会打击孩子,并让孩子更容易激起防卫心理并进行反击。

最好的方式是仅仅指出事实。比如说,孩子,你本周有三天没有整理被子。而不是说,你太懒了,一点活都不干。

2、进行比较

小时候我们经常都会听到父母说“隔壁家的XXX学习成绩比你好多了”,长大后我们也会经常把自己和别人拿来做比较“她比我漂亮多了”。进行比较也是一种评判,它会蒙蔽对人对己的爱意。

【】平时我不会比较。但是我生气时会用。不能多用,但是不是绝对不能用。即使我不用,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会比较。并且有时比较可以更加刺痛一个人,会让人警醒。

3、回避责任

我们经常使用“你让我XXXXX”的句式来表达负面情绪,比如“你让我很失望”。一旦别人的行为没有满足我们的期待,我们就会惯性地认为这是别人的错。

【】这一点特别好。我的情绪我做主,不要归结到别人身上。我对女儿生气是因为我对她有期待,我承认。如果一个人无欲无求,对别人也无欲无求,可能永远不会与人冲突,但是也不会对别人有任何影响。我不想做这样的人。我希望家人,孩子变得更好。但是,我不会把我的情绪建立在对方身上。

4、命令或者惩罚别人

作为父母、师长、领导时,我们很容易说“你应该马上把房间打扫干净,否则我就。。。”、“你再犯同样的错我就开除你”。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听到命令时,一个人只能看到两种选择:服从或反抗。只要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不会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

如何区分请求和命令呢? 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指责或者惩罚,那就是命令;比如,如果你不马上去写作业,我就把电视关掉。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比如:你能不能马上去吃饭,妈妈已经等你半天了。你难道还要让她等着吗? 

【】说实话,我还不能100%确认完全不能用命令的方式。我承认单纯的请求是不会有冲突,但是并不是每次都能奏效。所以,我们应该搞清楚《非暴力沟通》应用的场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