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路遥
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己快到凉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不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平凡的世界
每当我读到这段话或是听到这段独白,脑海里总能浮现出一个从黄土高原徐徐走来的北方汉子,汗水中夹杂着浓烈的文艺气息,令人沉醉肃穆。
我崇拜路遥不仅仅是他笔下那些鲜活的作品,更是因为他身上有一种不可名状的英雄主义,能够化悲哀为力量,给人在黑暗中指明一条道路。
七岁那样,路遥因家庭无力抚养,被过继给大伯家,然而一样的贫穷伴随中自己的童年和求学生涯,面对贫瘠的黄土地,他深知读书是自己唯一的出路,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他用极其坚韧的毅力完成了自己心中神圣的理想。
我想这世间再也不会有如此一位先生,他矛盾且专一,粗犷并细腻,在他的眼中信仰给予了他太多的光芒,新旧交替的写作时代里,字里行间始终没有离开那片梦中难以割舍的黄土地,路遥赋予平凡人不平凡的生命力,即使深埋土地,依然芳香萦绕。
路遥说:写作绝不是为了取悦于别人,应该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如果为了一点成功而沾沾自喜,本身就是毫无价值的表现,我决不能将船长期的停泊在某个温暖的港湾,只有重新扬帆起航,才是一个人应有的姿态。
42年的生命历程过于短暂,像含苞待放的花朵,还未惊艳绝伦,便早早的凋谢一地。路遥耗干了自己的最后一滴血,滋养着那些失眠孤独的夜晚。他总是奔波于路上,一个陈旧的背包塞满草稿纸,像一个侠客一般携带着沧桑和疾苦。可他却那样令人敬畏,因为透过纸稿,文字沁入人的内心。
在乡间,在煤矿随处可见路遥的身影,如苦行僧般赶路,没人不喜欢鲜花和掌声,但路遥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不过寄情于文学这座巍巍之塔。
如果说初读《人生》让人感到震撼,那么用六年时间精打细磨的《平凡的时间》更像是一座玲珑剔透的宫殿。透过渺小的底层人群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对生命的深沉诠释。
我来了,我又走了,总要留下些宝贵的东西。年幼的疾苦,家庭的不幸,似乎在路遥身上刻下一道伤疤,而他却用伤疤滋养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多年之后,读来仍有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