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闲话】君子之绝交与圣母婊
有个成语叫“君子之交”,而我要讲的是君子之绝交。
我最近翻看《世说新语》注意到这么一个故事:说管宁和华歆年轻时在一起读书生活,有一次管宁在菜园子锄地时发现了金子,他视若无物,而华歆却捡起那金子看了看,然后才扔掉。管宁因此对华歆有些不满,但碍于情面也没说什么。
后来两人在屋子里读书,外面车马喧闹,管宁听之不闻,继续平静地念书,而华歆则从窗外探出头观察发生了什么情况,随后才继续看书。这时候,管宁不干了,他竟拿出匕首把坐席割断,对着华歆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这件事被《世说新语》收入到《德行篇》,作者想说明谁是有德君子是很明了的。孔夫子说过“无友不如己者”,朱熹老先生注解说,朋友是帮助自己学习成仁之道的,不如自己则有害而无益,也就是说不要交不如自己的朋友。
由此看来,管宁这位君子瞧不上华歆,与他割席分坐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只是,在儒家文化的语境里,君子对应的是小人。管宁先生固然是一位君子,可我觉得华歆却不是小人。不光我这么说,《世说新语》的作者前脚树立了华歆这个反面教材,后脚就把他另一个事迹收入到《德行篇》里,这次华歆是正面人物。
这时候的华歆已不再年轻,他和《三国演义》里被诸葛亮骂死的王朗一起乘船避难,这时候有个陌生人想搭船,华歆很为难而王朗却非常痛快的答应了。如果故事就这么结束,那么华歆先生就不是正面人物了。这个故事也就和乏味的道德说教没有区别了,但《世说新语》毕竟是有趣的书,因此故事也发生了转变。
那人被王朗邀请上船后没过多久,贼寇就追了过来,之前热情善良的王朗突然显露狰狞,想要将搭船的人推下水,好让这船划得快些。可是,华歆却制止了他,说道:我之前犹豫就是担心会出现这种情况,既然现在已经把人家请了上来,我们就不能干这种缺德的事情。
与第一个故事一样,我也不认为这个故事的反面人物王朗先生是个小人,我觉得在他身上体现着善良、真实又幼稚的人性:遇见落难的人,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能帮他一把,这很善良。等到发现这个危难大到需要取舍时就毫不留情地将自己施恩过的人牺牲掉,这很真实。
在这个故事里,华歆与王朗最大的区别不在于道德之高低,而在于华歆对行善的后果有远见。
王朗听从内心的良善意愿而行动,面对行善后的恶果却没有担当责任的觉悟,就像个胡来的孩子一样,这就是幼稚。而这才是区别华歆与王朗高低的关键所在。
现在网上流行对“圣母婊”的批判,发明这个词的人是智慧的,他点出了“圣母婊”的矛盾所在:高尚与卑劣同存。可是网民却有些滥用了,进而演变成为利己主义者对人道主义者的群嘲实在没什么道理可言了。在我看来,如何辨别“圣母婊”这一群体,就需要多多品味华歆与王朗的故事了。
关于文章标题的后半句就说到这里,现在让我们回到第一个故事当中。管宁先生依据什么而认定华歆不配做自己的朋友我不知道,不客气地说,只能是出于自我优越感吧。连金子都不正眼看一眼,连窗外的喧闹都不在意,这样的君子想要表明自己的高洁也只有和友人割席分坐这一条路了。
在我看来,管宁先生是圣人君子,只适合在神庙里瞻仰,在神话传说里臆想。而华歆却是值得推崇的正人君子:面对金子,他也会心动的捡起来,但读过的圣贤书会告诫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于是他便丢掉这金子,继续悠闲愉快地过着自己的生活。面对屋外的喧闹,他也会好奇地从窗户探出头张望,观察发生了什么事情,发现与自己无关或知道不是什么大事后就接着静下心来读书学习。
在华歆的身上,我们能看到人性的挣扎与光辉,也能看到人心的灵动和坚毅。至于管宁,我在这尊泥塑木偶身上找不到一丝人气。历史上,管宁始终读自己的书,修自己的君子之道。而华歆这个被他瞧不起的故友,却在乱世牧民一方,治下百姓都安居乐业,非常的尊敬他。摸过金子的华歆为官清廉,打听热闹的华歆疏陈止战。晚年,位居三公的华歆曾想请管宁来中央做官,还是被故友拒绝了,再后来两个人都各自死去了。
这就是《世说新语·德行篇》一个故事,讲得是圣人君子与正人君子绝交的事情。管宁、华歆、王朗正对应着中华传统文化中圣人、正人、善人的境界划分,我依此扯了些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