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3⃣️6⃣️4⃣️天
ps:每天不间断学习,一辈子不间断,那么我们就自然会得到人生的真正快乐与幸福。每日读论语,让我们每天都在圣人的大智慧中陶冶自己的身心,提升自己应对事情的能力,优化自己面对生活的态度,进而能够更轻松面对人生的各种状态。(带着爱满心欢喜地学习践行论语)
学习内容:
19.11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12.子游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学习心得:
19.11 子夏说:“大的道德节操上不能逾越界限,在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心得:儒家重视个人修养,但并不苛求,这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人性化,也体现了其原则性与权变性相结合的特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味地要求自己或者苛求别人达到完美,不仅不现实,也没有什么意义。以什么为参照衡量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子夏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可行的标准,那就是“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强调要看大原则,只要大原则上没什么出格的地方,基本上这个人就应该得到肯定。不管干什么事,都要分清主次,要有大局观念,这不是说细节不重要,毕竟多数小节对大德的影响微乎其微,而大德一旦出问题,整个道德体系可能就站不住脚了。当然,如果在注重大德的情况下,把小节也照顾到,这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如果无法兼顾大德与小节,那只好选择不拘小节,维护大德。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是神仙,不是凡人所能做到的,纵使是圣人也不能面面俱到,因而凡事都要有所取舍。在对待取舍问题上,要抓大放小,万万不能因小失大。在对他人的评价上,也不能因为个人德行上一点小过失就否定一个人,只要这点小节对他人、对社会没有造成不良影响,只要他在大德上不出格,这个人就是值得肯定的。不论是要求自己,还是评价他人,都要从大处着眼,不犯“不矜细行,终累大德”的毛病,也不犯因小节而否认别人大德的毛病。
19.12 子游说:“子夏的学生们,做洒水扫地、接待客人、趋进走退一类的事,是可以的,不过这些只是细枝末节的事。根本的学问却没有学到,这怎么行呢?”子夏听到这话,说:“咳!言游说错了!君子的学问,哪些先传授、哪些后传授,就好比草木一样,是区分为各种类别的。君子的学问,怎么能歪曲呢?有始有终地循序渐进,大概只有圣人吧!”
心得:记叙了子游和子夏就教学方法问题展开的热烈讨论。子游评价子夏的门人做些洒水扫地、应对宾客、进退礼仪之事还可以,却不知道根本之道。子夏则认为教学应当循序渐进,先小节、后大事,就像培植草木一般,应该区别其种类,而采用不同的培植方法。子游和子夏,都是孔门十哲,同为文学科。他们所说的话,没有谁对谁错,只是角度不同、教学风格不同而已。子游所言,强调学习要抓重点,而重点在本不在末。子夏所言,强调学习要有次序,次序有先有后,要先近而后远,先浅而后深,先末而后本,区分类别,循循善诱,要有一个“下学而上达”的过程。我国古代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小学阶段,先从洒扫应对进退等基本礼仪开始,包括生活的教育,人格的教育,继而学习文字训诂。《学而》篇第6章“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讲的就是小学阶段的教育。大学阶段,以诗书礼乐为学习内容,要努力掌握礼乐文章之大道,这也就是《大学》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对于子游的话和子夏的话,要全面把握。教书育人,做学问,求知识,既要注重先后次序,循序渐进,又要注重掌握要领,抓住根本。从本章的内容我们还得到一个启示:同门之间,不应该互相攻击,而应该互相支持、加强团结。如果理论主张不同,可以争论,可以批评,但要相互尊重。你可以不同意他的理论主张,但你要尊重他发言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