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惩”方式带给孩子的副作用
在育儿的过程中,很多家长特别擅长用奖励或者惩罚的方法。这种方式常常立竿见影的达到父母期望的效果,以为很好用,岂不知后患无穷。
记得我小时候“虎爸虎妈”思想盛行。我的父辈们,把惩罚当成“小树不修不直溜”、“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一种邪论。
现在,我想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打骂对孩子的影响,反其道而行之,转而
用表扬和奖励的方式对待孩子。
我们都知道,亲子之间相处最美的方式是无条件的爱。但是,无论是上述我讲的惩罚还是奖励、表扬的方式,都无法给人一种平等、尊重的感觉。更多是家长站在更高的位置,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评判和掌控。
奖惩带给孩子的“副作用”有:
① 破坏了对方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如果你考第一名我就送给你什么礼物,如果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父母特别擅长用“如果再…我就…”的句式,让孩子一下子就嗅出了不平等的味道,知道父母又再给我讲条件。
我做不好,父母就会不爱我,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我并不是一直值得爱,如果做不好,我就会被嫌弃、被讨厌,甚至可能被抛弃。
② 教会了孩子用奖惩的方式去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孩子本身是吸收性心智,你对他怎样,他很快就会学会,很可能比你更擅长用这种方式与你讨价还价,甚至反控制于你。
父母可以在学习上用这种方式对待,那孩子一样可以在玩游戏上提出变本加厉的要求。
总之,孩子见招拆招的能力,让我们防不胜防。用这种“堵”的方式,很难达到长久的效果。
③ 不利于与孩子达到和谐的合作关系。
“奖惩”本身不利于合作的发展,这种方式一旦形成习惯,孩子就很难与你进行愉快、轻松与和谐地相处。因为感受到父母用这种不平等、不尊重、甚至不够人道的方式管控自己,更像一种逼迫,而非真正意义的身体力行的权威。
孩子很难感受到爱,自然也无法发自内心的信服和尊重父母,毕竟尊重和信任是相互的。破坏了亲子间合作的基本条件,自然也无法做到合作双赢的愉快局面。
④鼓励对方趋利避害,不利于发展自我内心真正喜欢和向往的东西。
很显然,之所以会使用这种方式,通常是违背孩子意愿的。孩子要么为了讨到更多奖励,或者干脆只是为了避免被惩罚,结果,孩子要么屈服父母的淫贼,要么提出自己更好的要求再去执行。
孩子不再因为喜欢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获得父母的表扬和奖励,可能就是为了讨得父母关心,为了父母,而去做父母期待他做的事和变成父母喜欢的样子,孩子失去了做某件事情本身的乐趣和动力,也失去了做自己的心力。
这些年,我小外甥的吃饭变得越来越困难。起因是某顿饭不和胃口或者根本不饿,妈妈用她以为的方式对孩子展开了攻势。把吃饭这件再稀疏平常的事情,做成了母子间的一场“交易”,我觉得到现在,已经发现成了一场较量。
你吃过什么什么东西/吃多少什么什么东西,你就可以看电视/玩游戏,而不是建立在孩子饿不饿、想不想的基础上。
久而久之,外甥把吃饭当成了与母亲对抗的一种方式,或者就是“谈判”的一种砝码。他不再把吃饭当成自己的事,结果娘两每顿饭都要进行各种“谈条件”。更让人苦恼的是,孩子因此失去了主动和愉快吃饭的动力,吃饭成了孩子的噩梦,母子双方都陷入了痛苦的纠缠中。
如果我们做父母的能更多的从孩子的真实需求和内在出发,更多的看到合作的效果,把奖惩的你赢我输废弃掉,不把自己的“恐惧”投射给孩子,更多的是感恩我们孩子选择做我们的孩子,用更多爱和尊重对待他们,孩子因此有更多的能量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非对抗和应承父母,双方都会更加的轻松与和谐。
最后,我想用纪伯伦的一首诗,结束本文的话题。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象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