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哲思城市故事

读书笔记——余秋雨散文

2019-10-12  本文已影响0人  一片乡音

2019年看完了第一本书,是余秋雨的散文集。在上高中和大学的时候,读的书几乎都是小说,偶尔两本也是叙事性散文。那时的我,一看小说之外的书籍便觉得头晕,集中不了注意力,完全静不下心来去了解作者通过文字想传达的观点。

不知是不是因为阅历的增长,现在的我居然很喜欢看各种文学体裁的书籍。幸运的是,看的第一本散文就是余秋雨的散文集。这本散文集里收录了他写的很多方面的散文,包括对中华文化的概括、对名胜古迹的访问、对名人大师的介绍以及对人生哲学的探讨等。在看这些文章的时候,我随着文字穿越到了文章中描述的那个时间与空间,静静地在一旁观看着中华文化的传播与演变、名人的经历与坚守、名胜的瑰丽与意义、人生的缘起和性空等。

在复习的空隙,每天都或多或少的看了看书,整个人变得稳重了一些,没有以前那么的浮躁了。由于之前看书的时候没有做笔记的习惯,所以看这本书的时候也没写什么读书笔记,只是把觉得好的句子摘录了下来。以后看书的时候,应该不仅仅只是看书,更应该多思考,和书籍产生一些思维碰撞的火花。当然,如果没有一定的基础,也还是很难产生火花的。

下面是做的一些摘录。

《中华文化为何长寿》

1. 文化是一种悠久而稳定的集体人格,决定着很多复杂问题的最终选择。

2. 文化是一个大概念,远不仅仅是文字。

3. 秩序的建立非常艰难,而无序的开始却非常简单。只需一处无序,就会全盘散架。

4. 由于家庭秩序、血亲秩序是坚韧的、明确的、可长期持续的,这也使社会秩序和国家秩序变得坚韧、明确、可续了。千年未溃的中国秩序,就是这么存在的。

5. 中华文化的命脉就是“人文”,《周易》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6. 大道至易至简,小道至密至繁,邪道至玄至晦。

7. 死而体重,活而体轻。

8. 唯瘦身,方见筋骨;唯减重,方有生机。

9. 止于至善。

10.文化的使命,就是要透视心灵地窖里地集体潜藏。

1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12.有两件事,让心灵永远仰望:一是天上地星辰,二是人间的道德。

13.数千年的集体选择沉淀成了集体人格,结果,中庸不再是一种权宜之计,而成了一种文化本能。

14.中庸不是退缩,不是窝囊,也不是无为,而是希望你在人生的攀缘中寻找最好的山道。

15.经典滋养生命,生命滋养经典。

《中国文脉》

1.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处于文化匮乏状态,见字而敬,见文而信,见书而畏,不存在敢于大胆取舍的心理高度;其次,即使有了心理高度,也缺少品鉴高度,与多数哄传一时的文化现象相比,“得脉”者没有那么多知音。大胆取舍,需要锐利斧钺。

2. 文学,必须由“意指”走向“意味”。

3. 我一直主张,一切中国文化的继承者,都应该虔诚背诵老子那些斩钉截铁的语言,而不要在后世那些层级不高的文言文上斯摩太久。

4. 《诗经》是“平原小合唱”,《离骚》是“悬崖独吟曲”。

5. 说穿了,躬行礼法而又自以为是的君子,就像寄生在裤裆缝里的虱子。爬来爬去都爬不出裤裆缝,还标榜说是循规蹈矩;饿了咬人一口,还自以为找到了什么风水吉宅。

6. 许多叛逆者往往比卫道者更忠于层层外部规范背后的内核。

7. 上上下下并不关心事件的真相,而热衷于一个最通俗、最便于传播又最能激起社会公愤的罪名。这个罪名一旦建立,事实的真相便变得无足轻重。

8. 一种被关注的苦难就已经不是最彻底的苦难,一种被描写的苦难更加不再是无望的泥潭。

9. 如果想把不属于文化范畴的罪名强加在文化天才上,实在是易如反掌。而且,他们确实也天天给别人提供着这方面的把柄。他们的名声又使他们的这些弱点被无限的放大,使他们无法逃遁。

《黄州突围》

1. 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

2.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述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佐临遗言》

1. 他觉得自己奋斗最艰难的时候常常找不到帮助,等到自己不想在奋斗,奖却来了。

2. 我已经挣扎到了对岸,你们才抛过来救生圈。

《文化之痛》

文化之痛的病穴:仪式化造假,运动化整人,随机化呼应。

《祭笔》

1. 一个人的生命有限,总需要守住几份忠贞。

2. 看自己,并不是执着于“我”,而是观察一种生命状态,能否扩展和超脱。

《解经修行》

1. 地狱的起因,各方都可以说的连篇累牍,但最终的共同理由却很简单,那就是:对立太多,争夺太多,欲望太多,仇恨太多。

2. 星星就在头上,为什么常常看不到?因为被太多的云层遮住了。

3. 世间的一切物态现象和身心现象,都空而不实,似有实无。

4. 《心经》用一个“色”字来代表物态现象,又用一个“蕴”字来代表身心现象。“色”有多种,“蕴”也有多种,但都是空。

5. 生理意义上的“我”,是速朽的皮囊;伦理意义上的“我”,是随着亲情关系的必然陨灭而不知自己是谁的孤鸟;社会意义上的“我”,是被一堆人造身价所堆垒而成的空洞名号。

6. 缘起性空,无常无我。

7. 因“无我”,才“灭苦”。

8. 由于“无常”,一切都会发生,既无法预计,又无法预防,那就不如平静接受,从容处理:应该知道,这是在接受既正常又不正常的世界,这是在面对既正常又不正常的人间,不必恼怒、哀怨、气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