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识古典音乐古典音乐

《唱片中的西方古典音乐史》2.4.2.7

2020-01-10  本文已影响0人  静默斋谈乐

叠句

在前面叙事型和混合型歌曲体裁中,经常出现叠句(refrain)这一术语,事实上,这种重复的诗行或乐句形式也经常出现在其它类型的诗歌和文体中。中世纪的叠句分为两种性质不同的类型。一种是通常意义上的叠句,在诗歌中每隔一段就出现的一个诗行,特别是在一个诗节的末尾,后来被用来类比地描述曲体中重复出现的乐段,无论它们是否涉及文本的重复。另一种叠句的定义上的主要特征是它作为引用从一种体裁迁移到另一种体裁。

第一种通常类型的叠句的历史十分悠久,希伯来圣咏传统中三种诗篇吟唱的古老形式之一就涉及到会众在一首诗篇的每一诗句后面演唱短小简单的叠句,例如“阿里路亚”或“阿门”。西方圣咏的应答圣歌和交替圣歌都具有叠句结构。十三世纪圣母院乐派手稿中有一种教士演唱的舞蹈歌曲称为“轮唱曲”(rondellus),就包含取自日课的交替圣歌或弥撒的升阶经的叠句,更复杂的轮唱曲具有中世纪法语回旋歌的结构,因此可以视为后者的前身。后面要讨论的三种中世纪法语歌曲固定形式——回旋歌、叙事歌和维勒莱——的形式结构都依赖于内部叠句的重复。特罗巴多和特罗威尔的多诗节的尚松也使用再现的叠句,它通常位于每个诗节的末尾,这种尚松称为“叠句-尚松”(chanson à refrain)。这种类型的叠句也是十三世纪单声部的西班牙坎蒂加和意大利劳达赞歌的结构组份。在十四和十五世纪许多不同国家歌曲体裁中,叠句有着不同的名称。

第二种外来引用型叠句在应用于大约1150至1350年间的法语歌曲时具有特殊意义。这种叠句是一个旋律段,通常有两个或三个带有歌词的乐句。这些旋律段有时自己独立存在,有时作为其它作品中的插段,它们作为一首分节歌的一部分,也许重复或者也许不重复。这种从别的作品迁移来的叠句在中世纪美学上具有重要性,实际上它们出现在所有本地语音乐-文学体裁中就是一种明证。据统计,现存的十二世纪到十四世纪中叶的叠句超过1900首,长度范围从单个词到八行文本,大多数是比较短的。发现于在尚松中的叠句有470首,这种尚松叫做“带叠句的尚松”(chansons avec des refrains),其特征是每个诗节都有一个不同的叠句。大多数包含带叠句的尚松的手稿只为出现在第一诗节的叠句提供音乐,但毫无疑问每个叠句应当对应不同的音乐。虽然叠句出现在抒情诗的诗节末尾,但并没有形成诗节的一部分。在韵律上,叠句不同于寄主文本;在音乐上,叠句的旋律有时和寄主歌曲的旋律相关,但大多数情况下是无关的。这些短乐段不超过四行乐句,经常只有两行。

还有约650首叠句出现在经文歌中,详细讨论将在经文歌相关章节进行。略超过总数三分之一的叠句还作为插段出现在非抒情文本中。实际上,作为抒情插段的不止叠句,可能是整首抒情诗,而古法语非抒情文本中最重要的是一种叙事文学形式——传奇,将在后面详细论述。

大多数叠句的原始文本似乎来自舞蹈型歌曲及别的流行歌曲。舞蹈歌曲的歌词充斥着陈腐旧套的辞令,旋律则偏向于简单、短小和高度重复。前面提到的三种法语歌曲固定形式都和舞蹈歌曲相关,它们直到十三世纪晚期才趋于固定,但在十五世纪晚期之前一直主导多声部法语抒情诗歌。下面将对它们的单声部前身进行概述,多声部歌曲的详细讨论将留在马肖那些成熟的固定形式世俗歌曲部分。

舞蹈型体裁

舞蹈型歌曲是和身体的运动捆绑在一起的,这和前面介绍的其它类型歌曲形成了对比。舞蹈歌分为两类,一类是已经提到过的教士们在节日上表演的拉丁语轮唱曲,另一类是主要和宫廷活动有关的古法语回旋歌。这两种类型在音乐曲式和风格上有紧密联系,但很少有直接联系。

回旋歌

与叙事歌和维勒莱不同,回旋歌在十三世纪早期就已经确定了自己的结构,成为一种重要的舞蹈歌形式。在法国北方奥依语中,carole(卡罗尔)和ronde(回旋歌)在这一时期还有众多指小形式:rondet、rondel和rondelet,英语中为“roundelay”,都是来自拉丁语形式“rotundettum”或“rotundellum”,指小形式意为“圆圈的”,都是指一种边做圆圈运动边演唱的轮舞歌曲。其表演形式为男女舞者交替或只有女舞者拉着手,面朝里形成一个圆圈,向左迈步,然后右脚加入左脚,一边重复这种舞步,一边圆圈顺时针运动。跳舞的同时,领舞者演唱诗行,其他舞者演唱叠句,交替反复进行。英语中的圣诞颂歌(carol)一词可能最初来源于此。这些古老的轮舞最早起源是庆祝冬去春来的异教仪式,例如五朔节上的欢庆舞蹈,而和基督诞生无关。“ronde”一词的另一指小形式“rondeau”是回旋歌更常见的写法,这个名称一直使用到今天。

中世纪卡罗尔舞

让·勒纳尔的《多勒的纪尧姆传奇》中插入的一些宫廷和流行歌曲里发现了已知最早的古法语回旋歌,共有16首,但韵律和押韵格式多有变化和不规则,这和后来规则性的固定形式回旋歌不同。这些回旋歌都是六行诗,结构为:aAabAB,其中大写字母代表歌词和音乐均反复的叠句诗行,小写字母既表示韵脚也代表配合不同歌词反复的旋律。其重要特征是最后的叠句AB占了两段旋律,该叠句的第一部分A还预见性地出现在第二诗行。在早期阶段,叠句和它的预示句的措辞经常会有变化,但后来预示句变得更精确。在十三世纪晚期和十四世纪,在整个作品的开头也引入了叠句,变成基本的八行诗的固定形式:ABaAabAB。在许多叙事性作品中都插入了回旋歌及其后来的扩展形式,例如《库西堡主传奇》(Roman du Castelain de Couci)和《福韦尔传奇》。在十三和十四世纪之交,亚当•德拉阿莱、亚眠的纪尧姆(Guillaume d’Amiens)和让·德勒斯屈雷尔都是知名的抒情型回旋歌的作者,其中亚当的14首孔杜克图斯风格的三声部回旋歌是最早的多声部回旋歌的实例。

叙事歌

在特罗巴多艺术中,我们已经遇到过舞蹈歌(danza)和巴拉达(balada),而法语的叙事歌(ballade)和意大利语的巴拉塔(ballata)显然来自普罗旺斯语的balada。然而,法语叙事歌由于受到尚松的影响,多为aab的巴歌体形式,而十四世纪意大利的巴拉塔是一种叠句出现在诗作开头和每个诗节之后的形式,相当于法语的维勒莱。巴歌体是早期中世纪最重要歌曲类型的最常见形式,在特罗巴多情歌和法语爱情尚松中,通常包括五个或更多的诗节,没有叠句,最后几行是一个结句。

《玫瑰传奇》中的插画:轮舞场景

十三世纪古法语的叠句-尚松有时更接近于叙事歌,它们都是三个诗节加一个结句的形式。一部早期文献(GB-Ob Douce 308)中有188首描述为“ballette”而没有配乐的实例,但它们都展示出结构上的极大灵活性,例如叠句的位置、韵律、韵脚和诗节数。这些灵活多变的ballette在十三世纪即将结束时变成了更严格的叠句放在诗节最后位置上的叙事歌,而维勒莱则是把叠句放在开头。后来叙事歌诗节数变少,同时单个诗节的规模扩大,韵律也变得更复杂。叙事歌从爱情尚松中借用了开头四个诗行交替押韵的双对句体(abab),而诗节的其余部分由三到四个诗行构成,包括叠句,没有固定持续的韵律。大多数叠句只有最后一行,有时包括倒数两行。叙事歌的配乐曲式为三个段落:aabC,第一段aa是反复的,通常分别包含开放式和闭合式终止,第三段C是叠句配乐。

前面提到的亚当•德拉阿莱的16首回旋歌中,第四和第十六首近似于后来的叙事歌或维勒莱形式,也是已知最早的多声部叙事歌。在让·德勒斯屈雷尔的32首单声部歌曲(那首三声部回旋歌也有单声部版本)中,发现了所有三种彼此完全区分的固定形式,其中15首是叙事歌。《爱情,我对你做了什么》(Amours,que vous ai meffait)的典型风格和结构为:a7b7 a7b7 b7c7B7C7。第一乐段具有典型的开放式和闭合式终止,整个旋律在节奏上要比亚当•德拉阿莱的更自由,这更多地归功于使用了节奏更精细的有量记谱法。德勒斯屈雷尔的叙事歌在通用框架内展示了一种灵活的方式。在一些诗节中,只有一行采用了全部第一乐段;其他诗节中更短的诗行几乎可以出现在任何一处,叠句占了两行或多行。早期十四世纪的叙事歌喜欢使用每行八个和三个音节,到了十四世纪中期被每行十个和七个音节的偏好所取代。

维勒莱

第三种固定形式维勒莱是最晚定型的,其名称在十四世纪才被普遍接受和使用。维勒莱的起源非常复杂,争议颇多,与欧洲早期歌曲和舞蹈史紧紧纠缠在一起。

第一种较令人信服的理论是它起源于十一世纪北非和西班牙的阿拉伯语歌曲形式,即彩歌-俚谣(mūwashshah–zajal)类型。这些安达卢西亚诗歌影响了普罗旺斯特罗巴多歌曲,到了十二世纪进一步向北方影响了特罗威尔艺术,并在十三世纪晚期成了西班牙宗教歌曲圣母玛利亚坎蒂加的主要影响因素。这些几乎都是维勒莱类型。这种歌曲形式在西班牙和葡萄牙极其流行,在十五世纪被称为“比良西科”(villancico)。

第二派观点认为阿拉伯语和罗曼语歌曲形式之间的相似性纯属巧合。其同样有说服力的理论暗示维勒莱形式的主要来源,实际上也是一般的普罗旺斯宫廷歌曲的源头,是以利摩日的圣马夏尔隐修院为中心的礼仪曲目中的诗歌和音乐形式。

阿拉伯说和礼仪说这两种观点至今争论不休,暂且不去管它。维勒莱(virelai)的词根是古法语“virer”,意为“转动”或“扭动”,这肯定了这种形式的舞蹈起源至少是在法国。维勒莱的十三世纪古法语的最常见拼写形式是“vireli”,而最后定型的拼写法“virelai”很可能来自另一种重要音乐和诗歌形式行吟曲(lai)的影响,但两者本质上没有什么关联。

在十三世纪,近似维勒莱的形式偶尔出现在多声部经文歌的一个或多个声部中。前面提到的手稿(GB-Ob Douce 308)特别清楚地表明维勒莱形式在十三世纪晚期已经发展起来,尽管这些诗歌标记为“ballette”。在诗体和曲体结构上,维勒莱和其它带叠句的舞蹈歌密切相关,区别主要在于叠句的位置。维勒莱的叠句放在诗节开头和结尾,通常有几个诗行,占了整个第一乐段,而叙事歌的叠句一般为一行,出现在第二乐段结尾处。典型的维勒莱结构为:AbbaA,其主要特征是第一乐段A为叠句,长度有几行;第二乐段bb重复,歌词文本与之相匹配,通常带有开放式和闭合式终止;第一乐段a再现,歌词与叠句的韵脚和韵律匹配;最后是叠句A本身的重复。整个诗节形式重复多次,因此一首多个诗节维勒莱的完整结构为:AbbaA bbaA bbaA……后来在十四世纪,维勒莱和叙事歌一样,将常规诗节数减少到三个,但在诗节中各个段落可以包括的诗行数目上,维勒莱相对更加自由。维勒莱中相同的诗体结构还对应着相同的配乐结构,但在其它方面作者们却拥有更大的自由度,仅维勒莱的整体结构形式是固定的。

第一首多声部维勒莱式的作品仍然是亚当•德拉阿莱的。《我有一个真爱》(Fines amouretes ai)属于典型的早期不规则诗体结构类型:A7B1A7 c7 c7 c7a7 A7B1A7。让·德勒斯屈雷尔创作了五首单声部维勒莱,使用了各种韵律样式,除了不规则的第三十二首《好心的小女人》(Gracieusette),其余四首都具有十四世纪定型的维勒莱典范结构:A7B7A7B7 c7d5 c7d5 a7b7a7ba7 A7B7A7B7。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