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小学语文教师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2017-10-19  本文已影响0人  杨琪雨

一、复习导入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一颗巨大的宝石,她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清平乐 村居》,你们还知道怎么背吗?谁愿意给我们背诵一下?

    学生背诵。

    上学期我们侧重点讲了词的音乐性,我们一起来唱一唱《清平乐 村居》,学生唱(上学期音乐课上给孩子们教过,并且获得了庆六一歌咏比赛第一名)。

二、范读课题,自主解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大家把书打到102页,先自读全词,力求将字音读准确,读出词的节奏感。

    学生自读全词。

    教师出示课题《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你们从课题中都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解题:西江月:词牌名(表示一种节奏,一种情境)之前学习过的清平乐 忆江南等都是,以后还会接触到卜算子、满江红、青玉案、浪淘沙等。

夜行黄沙道中:题目

• :间隔号

时间:晚上

地点:黄沙道  黄沙指黄沙岭 在江西上饶四十里乾元里乡  道指小路

题意:晚上作者在黄沙岭的小路上散步。

三、读通全词 了解韵脚

      (生自由读全词)—>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强调“见”的读音,读Xian,为什么读Xian,不读见

        1、注释同“现”

        2、出现的意思,之前学习的“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中也是出现的意思读“现”。

        3、诗词合仄押韵的需要。蝉,年,片,前,边,见

          指导学生明白押an的音。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词,体会词的韵味。记住读词要给自己留下想象的余地,要读出意味深长的感觉。(学生自由读词,感悟韵味)

    我们师生合作来完成这首词,老师读题目,女生读上阕,男生读下阕。(师生共读)

四、自读自悟,入境入情———上阕

      不知不觉地已经读了好几遍,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再次强调这个见的读音)同学们读的非常好,可谓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着读着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谁能试着把自己在上阕里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想到的和大家说一说。可以用“读着读着,我放佛看到了”的句式说,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说。

      (学生汇报)

        “惊鹊”鹊儿为什么而惊呢?

        1、明月

            月明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子随。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词人的脚步声

        3、清风、鸣蝉、蛙声 :清风半夜鸣蝉    听取蛙声一片。

        “说丰年”是谁在说丰年呢?

        1、农民: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

                    农民是最关心庄稼收成的人,在一起讨论是不是一个庄稼丰收的年份合情合理。

      2、青蛙:听取蛙声一片。青蛙多了,害虫少了,庄稼丰收也有希望了。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拟人)换读。

    写法与感情:

            无论是轻轻的脚步还是皎洁的月光都可以惊扰喜鹊,说明周围的环境非常安静。以动写静

          眼看庄稼丰收在望,词人走在这洋溢着丰收的气息的小岛上,怎么能不替农民高兴喜悦呢?再来读一读词的上阕,前一句读出静,读的舒缓一点,后一句读出词人的喜悦感。

五、自读自悟,入境入情——下阕

          我们跟着词人一路走来,一路风景美如画,一路天籁宛如歌,看到了飞离树枝的喜鹊,感触到了徐徐的清风,嗅到了稻花的香味,听到了蝉鸣声,蛙声,体会到了词人的喜悦之情。走着走着,又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下阕。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学生自读)

          走着走着下雨了,此时此刻词人的心情怎么样呢?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中的场景。

        焦急,读出焦急!辛弃疾欣赏着月夜,嗅着稻香,一路陶醉,可意外的雨使他非常的焦急,词人该怎么办呢?———寻找避雨之所。词人找到了吗?“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在大雨来临之前,词人找到了避雨之所,词人的心情由焦急变成惊喜,可真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出词人由焦急到惊喜的心理变化。

        质疑:为什么是两三点雨而不是一阵雨呢? (雷雨急,词人会狼狈,会与全词的氛围不一致,词人也很难再有喜感)这个点子不带用的精妙而且充满情趣。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也可以让夜游的人不紧不慢地去寻找避雨的好地方,喜悦悠闲自在之情不言而喻。

七、结束

        岭上月朗风清十分幽静,稻田里蛙声阵阵又别有一番热闹,雨来之前便寻得避雨之处的小惊喜。让我们再次走进词中尝试背诵全词。

八、作业

        把跟随词人一路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感记录成200字到300字的游记小散。

说课稿—《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一、说教材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中《诗海拾贝》第三首诗词。这首词是宋代诗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上饶市的一篇名作,他以清新自然的语言给我们展现了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图。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调动自己的五官,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诗词所描绘的意境。

3、对韵脚有所了解。

4、通过对“惊鹊”的了解让学生明白诗词中的很多词语的释义可能不唯一,激发学生学习词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教学难点

      通过对“惊鹊”的了解让学生明白诗词中的很多词语的释义可能不唯一,激发学生学习词的兴趣。

五、教法与学法

      第六单元诗词综合学习我是将把大板块分割成小块,每周讲其中的一首,使学生便于理解、记忆。到第六单元时再将这些诗词进行分类总结。

      在这一首词中我采用了“导”“读”“想”“疑”“悟”五字教学法。

      “导”通过学生熟悉的清平月村居导入使学生对同义词人同意基调的词有一种熟悉感,同时通过解题使学生明确时间、地点为以后的读、想提供的氛围。

      “读”在《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自主读、集体读、小组读、大组读、师生共读等多种读法,使学生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实现对古诗词大意的把握。

      “想”让学生想象自己是词人的同行人,调动自己的感官,将词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一一呈现出来,了解了这些,词的大意也显而易见了。

读与想的结合,使全堂课不讲一句释义但又能达到人人明白释义的层面。

        “疑”通过是什么惊扰了喜鹊与是谁在说丰年的问题,使学生打开想象的翅膀,他们先后说出了明月、鸣蝉、清风、脚步这四种事物或现象可能惊扰了喜鹊。学生真正地做到了走进词,又走出词,融入词中所写之景中。是谁在说丰年,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是农民。我又指导学生可能还是青蛙,使学生打开思维,放开课本,又不脱离课本。

        “悟”通过“惊鹊”明确了当时的环境的静谧,引出以动写静的写作方法。又通过“丰年”体会词人期盼丰收的喜悦之情。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