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话屈原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这是唐代诗人文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他写的这首端午诗角度别出心裁,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尽管后人百般歌颂、祭祀,但是像屈原这样的悲剧毕竟还是发生了,就算是楚江浩荡,又怎么能洗刷得掉他的冤屈呢?
端午节到了今天,还是很有仪式感的。粽子是要吃的,艾叶是要插的,五色绳早早就开始卖,香囊也是五颜六色、五花八门,而且还有一天假期。有人笑说,这是屈原留给后人的福泽。今天一早,爱某艺还推出了两集纪录片《屈原》,也是对这位直臣的一种祭奠吧。
我们这里没有赛龙舟的习俗,我也只是在电视里见到过赛龙舟的景象,看着就是比赛划船,没有什么激荡胸怀的感受。但是我老公去年端午节时正好在湖南道县,目睹了一场龙舟竞赛,说是简直就是声势壮阔,让人血脉贲张。他说:“还是南方的端午节更有仪式感。”
屈原,是怀才不遇者的知音。汉代的贾谊被贬谪到长沙,行舟湘水之上,写下了《吊屈原赋》。“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竄兮,鸱枭翱翔。”他对屈原表示深切的哀悼,其实是在为自己的遭遇伤感。他将自己心中的愤慨不平与屈原的忧愁幽思融汇在一起,表达了对世上贤人失意、小人得志现象的不满。
数百年后,又一个怀才不遇者来到了长沙,他的名字叫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刘长卿曾两次遭受贬谪,他在凭吊贾谊,也在凭吊屈原,究其实是在为自己被贬谪而愤慨,抒发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同样凭吊屈原,苏轼在《屈原塔》里则是侧重于对屈原精神境界的赞颂。这一年,苏轼23岁,两年前,他刚刚凭借超人的实力荣登进士榜。他为母亲丁忧后随父亲入京,路过忠州南宾县(今四川丰都),看到这个和屈原毫无关系的地方竟然有一座屈原塔,大为惊奇。他在诗中写了此地投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又推测了此地建造屈原塔的原因,最后赞美了屈原不苟求富贵而追求理想的节操。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此时的苏轼,意气风发,还不知道自己以后的人生路是多么曲折。可是,从诗歌中,我们已经看出诗人的达观。似乎这首诗就是一个预言,宣示了他未来的志节和对未来道路的选择。他毕生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生活理想,身处逆境也不妥协苟合,一生保持着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始终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对他而言,屈原,是一个航标,是一个方向。
抗战时期,郭沫若创作了大型历史剧《屈原》,更是以屈子的爱国心激起人们爱国的豪情,成了战斗的号角。
屈原沉江已经两千多年了,但是端午节,我们仍然在吃粽子、赛龙舟、话屈原,表达对这位爱国者的纪念。忠魂已逝,思念未远。
节日快乐!端午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