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对学习上瘾,那是多么爽的一件事
1
兴趣这个东西,说来很神奇,可能在一瞬间就能让人迷上一件事。
最近,闲来无事在网上找来《蒋勋说宋词》一读。开篇就讲了南唐国主李煜,他是宋词的奠基人。
自打读书起,我对诗歌就没啥好印象,短短几句话,什么都没写,全是无病呻吟,每学期都要求背个十几篇。但这个李煜却勾起了我的兴趣。前不久,在喜马拉雅FM上听过宋史的评书,对这位李后主如何败光他爷爷打下的江山记忆尤新。
试着读下去,书中介绍从李煜的诗词就能看出他为什么亡国,这让我一下来了兴趣。试着放慢心思,逐字逐句地读起词来,在脑中描绘出画面。顿时觉得,哇靠,真美,用四五六字就能说清一幅画面,还带着力量感。
我又找来几首宋词一边读,一边描绘画面,我不但感到词很美,还能像初中一样只需读两三遍就能背出来。初中背诗词时,我的脑中能够出现书本上字的画面,像是用眼睛把书本照了下来,存在大脑里;而现在脑中呈现的是诗词描绘出的景色。
能欣赏这种慢的美,我感觉像是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我想这背后的原因应该是兴趣。
心理学研究指出,兴趣有时候可以在一定对的情景下由某一事物偶然激发出来的。我对历史故事感兴趣,现在有一本书把历史故事与诗词联系在一起,从而让我产生了对诗词的兴趣。如果要给这种现象取个名字,应该叫兴趣迁移。
开始有点喜欢宋词,为了强化兴趣,我买来一个笔记本,每天坚持手抄一篇诗词,并争取背下来,从这一点点小小的成就感中积累出对诗词的自信。不至于在今后遇到很难的诗词时,读不懂就轻易放弃,让兴趣像刚破土的新芽经历一场大雨后死去。
现在回想起来以前看过的电影,从来都只看剧情,一遇到能猜到就立马按快进。像是猪八戒吃人参果,不懂慢慢品,根本体会不到味道。
2
最近,这种对慢的感知好像一下都来了。我读了川端康成的成名作《伊豆的舞女》。放到以前,我看这种重描写的小说从来都是理解完故事的梗概就跑,读完后丝毫感受不到故事的波澜起伏,就觉得完全无趣,也就不喜欢这类小说。
而这次,我读着却是一个段落,一个段落的仔细体会。甚至关键的句子我还会抄下来:
我搭讪着说了好多话,可是舞女往下望着运河入海的地方,一言不发。只是我每句话还没说完,她就连连用力点头。
到也没有其他目的,只是为了提高写作能力,听说从优秀作品中学习如何表达,如何用词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写作是我的职业核心技能之一,我特别急于提高,恨不得能有位高人直接把内功传给我,让我马上写出刷爆全网的文章。
与读《蒋勋读宋词》不同,我不是因为兴趣而产生行动,而是焦虑。
我们90后这一代,工作后大多都焦虑。一边是房价高涨,靠死工资买房基本不现实,总想搞点事情博一把争取暴富;一边又看到一些家庭殷实的90后,从小享受优质资源,现在已身价过亿,心中羡慕嫉妒恨,恨不得马上可以创业,一年后也跟他们一样了。
后来,想得多了,看得多了,觉得这样的想法很幼稚,不切实际。想点现实的,自己虽然出身一般,但自认为天赋不错,努力一把,争取三十岁之前过上小资生活。
细细规划一下,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个人核心能力。咱们做新媒体的,核心能力肯定是要能写,不会写做个鸡毛内容。所以也就读到《伊豆的舞女》。
3
同样产生读书的动力,焦虑和兴趣究竟有什么不同?
焦虑产生的动力不易持久。焦虑一旦解除,就会丧失学习的动力。
以前也有过很多次因为焦虑对某个领域产生的浓厚的兴趣。刚接触新媒体运营那阵子,经常要给文章配图,觉得一定要掌握P图的能力才能在这个岗位混得下去,就去报名学习PS。结果听完3次课,会点简单的改图就放弃了。后来又知道运营知识与营销知识相近,又买来科特勒的《营销管理》,很厚一本,放一年也没有读完,枯燥不说,书中很多知识也不能有深刻的理解。
兴趣产生的动力则不同,如果人生没有经历过大的事故,一生都不会改变。
就拿我喜欢历史这事儿来说。小学六年级假期的时候,得到一本半白话文的《三国演义》。每天早上吃完饭就读,一直到晚上天黑,中间连上厕所都要憋足了才去,每天能读十几回,整整读了半个假期。从此就和历史结下缘,后来每次历史考试都没下过85分,到现在一看到历史都兴致浓厚。
人格心理学家阿尔波特认为兴趣处于动机的最深水平。也就是说由兴趣驱动人去做一件事情是最牢固的,最不容易因为困难而动摇。
想到这里,我玩了两把王者荣耀,又输了。
玩王者就是这样,连输了十把,想删游戏。但过几天又会打开来玩,这就是兴趣,是上瘾。
如果能对学习这么上瘾,那将是一件多么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