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养成自动化娃 察觉【事能匹配】高能要事从娃娃抓起

2020-06-28  本文已影响0人  婉然_a3d4

爬楼梯陪着养。

如何才能让梦想成真呢?

要实现梦想,显然,只靠一张贴在墙上的梦想板是不够的。

找到梦想信号只是第一步,我们还要寻着这信号脚踏实地一步步前进,才能抵达目的地,否则只遥望这闪闪发光的信号而不行动,无论这信号有多么强烈也是没用的。

我们从大脑的特点了解到,人的右脑关注全局,而左脑更关注细节。右脑擅长描绘梦想、愿景画面引领我们前进,左脑更擅长

计划、分解、排序、执行。

梦想板动用了我们右脑的能力,但只有左右脑结合,才能最终让我们实现梦想成真。

所以,有了梦想板,接下来我们需要围绕这些梦想进行进一步的行动。

我们要如何去行动呢?这一讲的主题是“高能要事”,高能要事不仅仅是在高精力的状态完成重要的事情,还包括在不同精力状态下匹配适合当前状态的事件。

要做到高能要事,需要经过三个步骤:

1、明确到底什么是要事?

2、高能要事的基础:培养要事优先的习惯

3、关注并调整自己的精力状态,匹配适合的任务

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时间管理训练的过程中,常常会进入两个误区。

误区一:把所有的事完成才是高效

不要期待孩子能高效的做好每一件事,因为可能连你也做不到。

想法都是美好的,但回到现实来看,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惰性和避重就轻的特点,会成为自我管控最大的阻碍。

家长对孩子放学后的安排很不满意,觉得孩子拖拉磨蹭,明明抓紧时间可以再多做一个数学小练习的,可东摸摸西搞搞,吃个东西、看看书,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一晚上只完成了学校作业,钢琴只练了30分钟,没有达成1个小时的目标,另外英语阅读也没做,还去其他没完成的……

可当我让家长把自己晚上的时间也记录下来时,会发现很多人自己的时间安排也并非都很高效。自己明明有计划,可到了晚上睡觉前却发现没能按计划进行,虽然各种打断是客观存在的,可很多时候因为自己的原因,在被打断之后没能回到既定的轨道中来 ,而导致了计划不能被完成。

只不过,作为家长的我们,在家里是最高权威,没有人会来责怪我们罢了。

事实上,我们并不需要完成所有的事,只要确保完成最重要的事就好。

误区二:时间管理就是快速完成尽可能多的事

如果你认为让孩子学会时间管理,是为了让他能完成更多的事,那就真的是大错特错了。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要让孩子过上可以掌控的幸福人生,拥有平衡有序的生活。一个人想要取得成就,并非做的事越多越好,而在于他是否持续聚焦在做正确的事。

做对,比做快,更加重要。

所以,我们重点要培养孩子的,不是做事的速度。家长也不要把关注点仅仅放在今天完成了多少任务上。而是要培养自律,让孩子学会优先完成重要的事。

拥有自律的能力可以帮助孩子选择做正确的事情,但要获得自律,需要循序渐进的练习。

选择做正确的事,背后就是自律的能力。而人天生就会回避痛苦,这是人性的弱点。放学回家后,面对作业任务和想要玩儿乐高的诱惑,如果孩子走向乐高,你不用生气,更不用因为已经跟他说过很多次“回家要先做作业”而感得失望。你要理解这是孩子作为一个人的本能反应,并非他犯了多大的错,只是说明孩子还没有形成自律的能力,需要我们做的就是加强训练罢了。就像你要炖一锅浓汤,如果炖出的汤寡淡无味,并不一定是食材出了问题,也许只是我们炖的时间和火候还不到罢了。如果你的期待是“和孩子说过”就等于完成教育的话,那教育是不是也太简单了,所有能讲道理的父母都能教育好孩子,显然这是不切实际的。

训练自律,可以从生活中让孩子们练习控制自己的行为开始。做出先苦后甜的选择,会很大程度上让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得到锻炼。比如吃蛋糕,很多小朋友会不假思索的先吃掉喜欢的奶油,再吃下面的蛋糕。我们可以鼓励孩子换一种方式,先解决那些不喜欢的,把喜欢的留到最后,结果虽然都把整个蛋糕给吃掉,但换一下顺序,孩子们就能体验到“先苦后甜”的轻松感。

父母在生活中要有意识的给孩子创造“延时满足”,刚开始会比较困难,但家长要温柔的坚持,随着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他们也会感觉到越来越有成就感。因为人人都喜欢自我管理,而不喜欢被别人管理。喜欢自己做出选择,而不是被逼去执行。

日常行动的安排,注意严谨但不失灵活,不断引导的过程比单次的结果更重要。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孩子们也不例外。如果你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给他安排满满当当的时间计划表,孩子们就会心生抵触。这时你再加上各种计时工具,想要通过这些工具把时间定的死死的,孩子们就会感觉到压力,阻抗就产生了。

我们不能以成人的方式来要求孩子,也不用太拘泥于多两分钟还是少两分钟的这些细节。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学会区分事情的轻、重、缓、急,懂得优先级的管理,也就是建立要事优先的思维和习惯。

比起“做这件事是不是很快,或者是今天是不是做了很多事“,孩子是否能够按照优先级来排列管理自己的事情更为重要。

要想让孩子学会对完成事件的顺序进行排列,建立”要事优先“的思维。首先我们得教会孩子去区分,到底什么才是他的”要事”。

凡事行动之前,先要明确意义。让孩子明白到底“要事”是什么,这是我们在帮助孩子明确意义的过程。父母需要和孩子一起去讨论,到底什么是他的“要事”。听到这里,可能就有家长会问”这还需要讨论吗?如果是学生,那当然学习、做作业,这些就是他最重要的事情啊。如果还在学习兴趣班,那兴趣班的作业也是要事啊!。“这是家长的想法,不是孩子的。成人认为的“理所当然”,站在孩子的角度就不一定是这样了。

成人的视角和孩子的很不一样。所以我们在培养孩子排列事件优先级的能力之前,应该先和孩子展开讨论,到底什么才是他当前最重要的事。不是只告诉他“是什么”,而是要和他讨论“为什么?”。

如何判断“要事”?

判断是否为”要事“,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责任,第二:梦想。

首先我们来讨论,根据孩子现有的年龄阶段,所要承担的责任是什么。

如果是学龄前的孩子,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好好的成长发育,那么建立生活规律,按时上幼儿园,好好吃饭、睡觉、运动就是当前最重要的事。

对于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整个幼儿园期间,都在为上小学做准备。真正的幼小衔接并不是等到孩子幼儿园毕业才去做,而是从上幼儿园就已经开始了。所以,围绕上小学进行的一些准备,比如:培养阅读习惯、培养每天晚上准备第二天小书包的习惯等等,这些学前准备对孩子们来说也是重要的事。

如果是学龄后的孩子,最重要的责任就是好好学习。所以围绕学习相关的,就是当前最重要的事。除了学习以外,小学生还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所以那些能够保障生长发育的活动,也是当前重要的事,比如要保障充足的睡眠和适量的运动等等。

第一步围绕责任,我们和孩子一起讨论,找出当前重要的事,把它们一一罗列下来。

然后进入第二步,围绕梦想展开。

梦想板不是凭空想象而来的,虽然不一定会完全和孩子的长远目标一致,但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变化是体验的一部分。梦想板上所展现的,就是当前最想达成的目标。围绕这些目标而展开的行动,就是最重要的事。

当我们面对重要的事时,不是想着做到最好,而是要建立“势必达成”的决心。如果在你的梦想板上,有钢琴考级这件事,那么每天练习钢琴就是一件重要的事。不能等到晚上没时间了就让练琴这件事自动被挤掉,而是要在一开始就思考“今天怎么才能练琴?安排在什么时间练?”

确定了什么是当前重要的事,就要把这些重要的事尽量安排优先完成。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时间管理所培养的第一能力,就是做选择的能力。在有限时间内,必须要学会做选择。如果你要想把所有的任务都安排在每天非常有限的放学后时间,孩子会筋疲力尽。每件事都很重要,那就代表着这些事都不重要。

因为如果不考虑孩子的精力状况,只在形式上完成,长久来看只是在完成任务,而不能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这些任务的中断只是迟早的事而已。所以,不要把时间安排的太紧,要给孩子们空出一些留白时间。这样才能鼓励孩子们去优先完成要事后,赢得自由的时间,享受高效带来的快乐。同时也让孩子们有机会在课业以外去做一些富有想象的事。作业可能会提高孩子的成绩,但对于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发展出更为健全的人际关系等等,却没什么帮助。而这些成长,却能够在和小伙伴的玩耍中获得。

所以,不要把任务安排的太多,和孩子们讨论目标是什么,找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优先完成。经年累月的积累,使之变成习惯,最终转化为真正的能力。

那什么是高能要事呢?

经过第一个步骤,我们首先明确了到底什么是要事?

然后建立了要事优先的习惯,这是最终实现高能要事的基础。

在完成了这两部的训练后,我们还要把要事结合精力状况来做,确保能在“高能”状态下完成要事,这样才能效能最大化。

教会孩子,关注自己的精力状况,在排列事件时考虑自己的精力和任务是否匹配?。

比如早上的时间,是一天中的黄金记忆期,很适合安排一些背诵类学习或者是阅读,可如果孩子头天晚上睡的太晚,睡眠没有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早起完成任务就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所以不仅是要考虑什么是“要事”,还要同时考虑放在什么时间,以及如何匹配精力去完成。

举个例子,比如做作业是放学回家后最重要的事,毋庸置疑肯定是排在第一优先级。但如果不关注孩子的精力,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求回家后直接进入作业流程,虽然形式上孩子也能做到,但如果当天精力消耗的厉害,回家后又没有进行一些精力的补充,人虽然坐在了书桌前,但效率低下,作业时间会延长,效果也大打折扣。

但如果考虑要事的同时,对精力有所关注,我们就会有更加灵活的选择。比如:根据下午的课程是否有体育课,来判断回家后要不要安排一段运动时间来补充体能。拿我家儿子来举例,今天下午放学后要参加足球训练,1个半小时的训练已经足够让孩子释放能量,回家后就只需要10分钟的休息时间,喝水、吃东西补充下能量就好。可明天没有足球训练,体育课也因为期末复习而取消,那么就会在回家后安排20分钟的乒乓球,缓解一天学习带来大脑的疲劳,这时的运动不是在减精力,而是在增加精力值。

在排列要事时,我们还要教会孩子通过转换任务项来达到保持精力的作用,比如说,作业和练琴就可以交替进行,这也是一种换脑子的方式。

作业全流程管理方法”中,我讲过分段学习的方法,固定一个分段学习的时长,时间到了之后适当休息再投入下一段学习。这中间的休息时间做什么就很重要了,我们要教会孩子去做那些可以增加精力的事,比如:喝水、上厕所、吃水果、跳绳等可以快速调整精力的活动,不要做那些会消耗精力的事:比如一动不动的看书、打游戏等等。

在训练的过程中,家长要有合理的期待。虽然孩子了解了什么是“要事”,学会了“要事优先“的理念,但也并非代表他能马上做到,这是一个长期培养练习的过程,慢慢来,一定要有耐心。给孩子们足够的机会去练习,千万不要因为孩子没做好,就取消他锻炼的机会。虽然家长直接用下达指令的方式要求孩子执行,似乎会让任务推进起来变的更为简单。但没有了练习的机会,孩子永远都在他律中,无法学会自我管理。

作为家长,我们自己也要在生活中身体力行的示范,让孩子看到父母是如何做到高能要事的。不仅要自己做,还要让孩子知道。你可以和孩子相互”汇报“自己的一天,不评判、只描述,让孩子看到你是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和任务的。如果你现在自己也不能做到,也不用焦虑,那就和孩子一起从“要事优先”开始练习吧,通过陪伴孩子练习的过程,也让自己的生活发生改变。

要知道,“高能要事”是通往成功的钥匙。对于孩子来说,知道但不能马上做到,是常见的现象,我们得明白,这是一个训练的过程。每当孩子面对“应该做”和“想要做”的事开始挣扎时,训练就产生了。透过一次次的训练,孩子们在练习控制自己去完成应该做的事,当这样的练习成功的次数增加时,它们的自控力就会变得越来越强。而作为父母的我们,不能通过给孩子直接安排任务,去规避它们在选择时的冲突和挣扎,而是要鼓励他们去控制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是孩子们内心的拔河游戏,没胜利,不要气馁,你的力量已经得到了锻炼,下一次,请继续。

如果胜利了,一定要和他一起庆祝,祝贺他控制自己的能力又有所提升。

好的训练结果,也并非孩子们能百分百做到。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训练时间的增加,他们能做到的时候会变的越来越多。等到孩子上初中以后,会更好的运用自己的自我管控能力去做完成自己的学业计划。

如果孩子建立了“要事优先”和“反思检视”的习惯,最终还能做到高能要事,那自我管控的能力就得到极大的提升。拥有自律的人,也就拥有了自我教育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会逐渐进入自我成长的系统,这不就是我们所期待的吗?

当孩子又在“应该做”和“想要做”中挣扎纠结,或者是内心拔河输掉的时候,不要责怪,鼓励他做出正确的选择,通过陪伴、鼓励,帮助孩子在一次次练习中强化“要事优先“的思维,直到最终养成高能要事的习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