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逐 梦 文 学 到 皮 村 》

2023-11-18  本文已影响0人  LFJ16868

      网海茫茫,相识是缘,感恩遇见。能在自己五十岁“知天命”的时候,有幸结缘皮村文学小组,认识一众北京东郊皮村的文友们,我绝对不用感谢哪门子CCTV,但是万能而公平正义的互联网必须是要感谢的。

      大约在十几天前,我闲时偶然浏览网上公众号平台的文章时,碰巧儿看到了一篇介绍皮村文学小组的报道。并在文末的微信上链接到皮村文学小组的工作人员“皮皮”。随后我从“皮皮”那里了解到文学小组在每周六的晚上都会有活动。活动时间段儿通常是安排在每周六晚上的七点到九点。

        昨天是2023年的11月18号。天气和日子双双都不赖,尤其是11月18号这个日子,仿佛格外地透着那么一股子吉祥气儿。老话儿说得好:“择日不如撞日”嘛。

        干脆就定在今儿个晚上,我开车第一次前往北京的皮村文学小组凑凑热闹取取经呗。我在微信上首先向“皮皮”客气地讨到了文学小组具体地理位置,“皮皮”对我的前往拜访表示欢迎。我用导航一测结果显示家里距北京皮村有将近50公里,还不算太远。

        下午四点钟以后我就开车从三河市出发了,经京秦高速复线一直向西,再向西。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对我来说还比较神秘的皮村。

      毕竟是快下午五点钟了,尽管是晴天,帝都北京初冬的夜晚总是会来得略早一些。太阳刚下山便气温骤降,凉意袭人。用皮村诗人小海在其诗中的描述:今年因为国内外的经济大环境都不太乐观,五花八门儿的生意皆不大好做,所以即使作为京郊城乡结合部曾经大名鼎鼎的皮村,在眼下初冬的夜晚里,村里原本并不宽绰的街道上,行人车辆的人气儿相比前几年要显得冷清多了。我从车上下来,寒气立刻裹了我一身,我本能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脑子里突然蹦出来一句“冬天来了,春天还特么能远么”?

        我在皮村东头儿苍茫的夜色里,把车随便停在一个地方。仰头看天上,夜空挺蓝的,偶有几枚调皮的星子一惊一乍地眨眼睛。因为皮村向北仅十几公里外就是首都机场了,所以好像一抬头儿就能大概率地瞅见正徐徐下降的大飞机✈️……

        根据“皮皮”提供的位置信息,手机把我顺利地领进了同心学校的大门。由南门直入校区一路向北走,不必回头儿。院内地势仿佛北略高而向南渐渐下行,说白了就是进门后一路往北略略感觉有个小小漫坡儿。

      我边往学校里面走,边用微信语音联系“皮皮”。直到在学校图书室里见了面才知道,原来“皮皮”者是位女士,河南周口人。她在皮村已经工作生活了十多年。“皮皮”就是付秋云,系皮村文学小组发行的双月刊《新工人文学》的编辑部主任。见面儿互相一阵寒喧自不可少,付主任热情洋溢地把我引到文学小组上课的平房。等进了屋儿我才听明白,原来那屋子里既是文学小组的课堂又是餐厅。

      昨天那个11月18号无论如何都应该是个吉祥的好日子。昨晚我平生第一次到北京皮村文学小组来拜访,就荣幸地赶上了文学小组上晚课的课前餐,并且只需付餐费10元。呦西呦西,真是太好啦!另外付主任还笑眯眯地向我报喜说:“你来得真巧,今晚上还有排骨炖土豆儿嘞!”我一听更是心花儿怒放,觉得10元一餐简直更是物超所值啦!皮村真好。

      晚上六点前皮村文学小组的活动课前餐准点儿开饭了。我怀着一颗激动的五十岁少年心麻利地自觉排队打饭了。文学小组的不锈钢餐盘儿绝对是一等一的优质品,把它端在手里显得厚重结实,那盘子装了热菜热饭之后毫无烫手的感觉,应该是真正的不锈钢双层儿货。

        我向文学小组餐厅蔼然可亲的服务员,腼腆地要求能否“饭菜皆需多给点儿”?因为我天生饭桶很能吃。结果餐厅服务员呵呵一笑,饭菜的量都给得让我很满意。另外服务员还告诉我:米饭随便管饱吃,特别是那大冷天儿里,餐厅供应的暖心暖胃酸甜适口的糯米醪糟汤随便喝,管够。

      我心情非常愉快地大口开嚼皮村文学小组餐厅的排骨炖土豆儿,吃得酣畅淋漓额头儿直冒汗。坐在我身边儿上一起就餐并偶尔闲聊几句话的是个山东老头儿,听说老同志姓张,他衣着朴素,饭量也很行。直到饭后我才听别人说老张原来是一位特别有才的歌词创作人。真是“久仰久仰幸会幸会”呀!老张师傅。我在心里暗自佩服。

      我曾几次三番地伸长脖子,跟“皮皮”主任和其他同志们满怀期待地打听,我的文学偶像范雨素,年纪略大我一点点范大姐,今晚能来么?不一定啊,范老师上个周六绝对是来了的,但今天晚上,不一定能来参加活动了……听了这样的回答,我的心里多少有点儿失望。

        晚饭过后七点慢悠悠地到了,文学小组马上就要开始上课。在餐厅兼课堂的屋子里迅速地拼起一张长方形的桌子,那上面铺上了一层体面的黄色桌布,顿时让屋里显得文气盎然。来听课的文友儿们纷至沓来,长桌子四周前后围坐了两层人。

        据说今晚皮村文学小组主事的马老师,从外面《人物》杂志请来了一位才貌双全的女记者。由她来给文学小组的文友们分享一堂写作课。很抱歉我光顾着看人了,竟然根本就没能荣幸地记住女记者老师在课堂上,究竟言辞凿凿地说了些什么。好像也许大概可能差不多似乎是谈到了关于一些“非虚构”的写作问题。

        尽管老实交代,我昨晚初次到访北京皮村文学小组的写作分享课,基本上没有什么太有价值的收获。遗憾倒是很明显,没有如愿以偿地见到皮村文学小组的灵魂人物儿“范大姐”。

      不过总的来说,我还是挺幸运的。因为上课时坐在我左手边上的人,乃是皮村文学小组里面很有名气的施洪丽大姐,她比我足足大了两岁多。关键是施大姐其人特别健谈且爱笑,一张口说话就是满嘴巴的川味儿,非常逗人。施大姐是个喜欢写长篇小说儿的四川成都人。听她眉飞色舞地说话,总让我难免会深情地怀念起农家小炒肉儿、毛血旺和回锅肉等川菜的美味。

      昨晚上课坐在我右手边,紧挨着我的竟是《新工人文学》刊物的编辑苑伟先生,他举手投足言谈话语之间透露出一股子彬彬有礼的文人气息。这让我无论如何都没法儿想到,苑编辑的出身其实是个手艺超级棒的山东好木匠。“你要多给刊物儿上投投稿儿啊!”在我热情地主动加上了苑伟的微信之后,这位温文尔雅的木匠编辑竟然开门见山地向我约起稿子来啦。哈哈笑死我了,有趣儿的山东人啊!

        皮村文学小组里声名赫赫的诗人小海又坐在苑伟的右手边。“海诗人”正在桌子上摊开的笔记本儿上龙飞凤舞写着什么……“海诗人”正处在青春盎然、荷尔蒙爆棚的好年华。据我观察,他也时常会瞟上几眼,那位来自《人物》长相靓丽的嘉宾席女记者,天知道“海诗人”到底能从女记者滔滔不绝的写作分享里,记住了些什么?

      晚上九点。天哪!胸无点墨、不学无术的我,终于盼到了皮村文学小组的下课时间。我首次大老远地跑到皮村来参加文学小组的活动,没能见到偶像范雨素,略感遗憾。但是那位年轻漂亮的《人物》女记者,她头上戴的那顶奶白色绒线帽子很“有范儿”,颜色皎洁得如同昨夜的一束白月光,一路空灵潇洒地伴我开车回到家……[哇][胜利][月亮]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