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忠信,行笃敬(三)

2023-11-30  本文已影响0人  陈建军

子张书诸绅

——《论语》学习之15·6--3

【原文】“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白话】(孔子接着说)站着时,就看到这几个字罗列在眼前;坐在车厢里,就看见这几个字倚在衡木上。像这样才能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了衣服的大带上。

【思考之六】子张的病根是什么呢?夫子如何对治的?

朱子《集注》曰:“子张意在得行于外,故夫子反于身而言之,犹答干禄问达之意也。”子张的毛病在于外求,而夫子一向主张“求诸己”,向内求,自然就能外显。蕅益大师批注:“信而曰忠,敬而曰笃,对治子张病根也。参前倚衡,但尽其忠信笃敬耳,非以此求行也。惟不求行,夫然后行。”子张的病根是什么?从子张问“干禄”、问“达”、问“行”等问题来看,子张关注的都是外在的环境好坏,效果如何,而夫子的回答每次都是有针对性地将他的注意力拉回到自身上来,教他如何修身。

“信而曰忠”,言语能守信,是你出于忠诚的心;如果心不忠,怎么会言有信?只有内心不偏不倚,才有忠;如果外求就有了偏,有偏就有私,有私就不忠,不忠就不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敬而曰笃”,敬是外表,笃是内心,忠厚的心就是诚敬。曾国藩说“一念不生是谓诚”。心里一旦有了念头,就是不诚,“不诚无物”。

周宗建曰:“上节只论得个可行道理,下乃示以下手用工夫处。所谓参前者,切近于立处也;倚衡者,切近于在舆处也。子张务外,好为高远,全不知己身上切近工夫,故教以所言所行须有根防,步步着实。身在此,念头便须在此,到处皆近于身,举目可见方是敬信的足色。不然信口说过,随事答应,终不免虚伪而已。”

【思考之七】孔子和子张的问答,贯穿了怎样的学习之道?

前面,孔子把“理论知识”告诉了子张,就是“言忠信,行笃敬”,也把不这样做的危害后果告诉了子张,但是光有这样的理论知识还不够,因为这是孔子自己透过学习、体会、践行到领悟到的知识,入的是孔子的心,子张听到的仅仅是个概念,在子张的心里恐怕还模糊不清。所以,孔子继续告诉他,要把这个理论坚固在内心,还需要反复揣摩练习实践,就好像站着的时候,这几个字就在你眼前,坐车的时候,这几个字就刻在车前的横木上一样,得时时刻刻去想着它。

孔子说的再明白不过,一向外求的子张有没有完全明白,我们不知道,但子张的行动说明他做的很好。“子张书诸绅”,对老师的教诫,一点都不打折扣,马上去做,光凭这一点,足够让我们好好去效学的了。

孔子举例的两种方式是根据子张的特点来说的:你既然“务外”,喜欢求干禄,那我就用坐车这种能引起你关注和共鸣的点来教化你,如果换了颜回这种“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还能不改其乐的人,孔子估计也不会拿坐车这种例子来说,看得出来孔子是在“对症下药”,子张也很受用,立马把老师的教诫写在了裤腰带上。

写在裤腰带上就一定代表着把老师的教诫映入内心了吗?其实未必!从了解到这个教诫到映入内心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就好像父母指导第一次玩拼图玩具的小朋友说:你可以尝试这么来操作,既完成得快,又完成得准确,这种方法可以多练习。有了这个方法的输入,再加上小朋友不断地拼好、拆掉重来的重复练习,最终有一天,小朋友闭着眼睛都能把图给拼完整,这就是已经把正确的方式映入内心了。

学习儒家经典亦是如此,圣人带给我们的观点和教诫是他们内心里流淌的东西,我们听到了,加以反复的思维,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且不断总结提炼,把它变成自己的心续,那就是圣人所显现出来完整的修身次第。

其实本章,子张是想实现做事通达这个外在境界的圆满,孔子告诉他只有自己修身做好了,才能真正实现事项上面圆满。《大学》的八条目把修学次第说得很清楚,一定是要从“格物致知”这样的内证开始,最终才能成就“齐家.....下”这些外境的圆满,这也是我们学习儒家所必须依循的方式。上一章大舜的“无为而治”是怎么来的?还不是通过他“恭己正”的功夫得来的?因此,圣人展现出来的修道之路是一致的,就看我们能否摆脱自己的错误认知,从他们身上领略到修身的真谛。

【思考之八】通过夫子对子张的回答,对您教育孩子有什么启发?

事实上,任何学习都必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才能真正掌握。就像上学时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等等,老师上课讲了公式、定律、方程式,当时好像听懂了,回来一做作业,就做不出,或者做错了,所以上课时感觉“听懂”只是假象,并不是真的懂。真正懂,必须要不断做练习,直到可以运用这个数学公式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这个数学公式才真正成为了我的知识。

同样,对于“忠信笃敬”,我们感觉听懂了往往不是真懂,必须在生活中不断思考、践行切磋琢磨,直到在任何情境下都能恪守忠信笃敬,才算真正懂。因此,练习的第一步就是不要忘记,要牢牢记住,像子张那样将老师的教诲写在衣带上,当作座右铭,时时提醒自己要践行忠信笃敬,直到忠信笃敬时时刻课都深深刻在内心,“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與则见其倚于衡也”,养成了自觉,随时随地都自觉以忠信笃敬来观察校准自心,如此才是真正的懂、真正的受益。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