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文化,真的会闹笑话

对于中国人来说,唐诗几乎是绕不过去的存在,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能背几首,不管喜不喜欢。对于学龄前的儿童,许多家长都会把背唐诗作为启蒙教育的手段。看着牙牙学语吐词不清的儿童背唐诗,真的好可爱。
有一首唐诗,我记的特别牢。就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其实我感觉这首诗普及度并不是太高,之所以能记住,源于一件好笑的稠事。至今想起来,还会嘴角上翘。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他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
这首《夜雨寄北》,是写给谁的,有一些争议。有的说是写给朋友的,也有认为是写给妻子的。根据诗所表达的浓浓情感,写给妻子可能性比较大。
翻译过来是这样的: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地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唉,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我上学的时候,遇到毕业季,同学们有互赠毕业寄语的风尚。每个同学都会准备一个精美的日记本,在同学之间传递,互赠留言。
初中毕业时就有遇到这事,小组长抱了一摞日记本过来。我们那时初中毕业,写寄语也不是简单的事。因为那时能看到课外书少,读的书更少,也没有如今的百度。能写的只不过是平时抄录的名人名言或诗句类。
记不清怎么记住“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句诗的,因为又有蜡烛又有窗,像读书的场景,直觉认为是写同窗之间的友谊。就随便写在了一个女同学的日记本上,而且自我感觉挺高大上的,不像千篇一律的名人名言那样俗。
后来小组长用异样的眼光看我,说你怎么给女同学写那样的留言。我当时一脸茫然,觉得她太没文化,不懂。
多年之后,当我明白了这首诗的内涵,才明白那个小组长的怪异的眼神,真是无知者无畏啊!太丢人了。
昨天,跟学《熊逸讲透资治通鉴》,对巴蜀之地的历史和具体方位基本算是弄明白了。“巴”就是现在的重庆,而“蜀”就是现在成都一带。于是,又想起了这个趣事。
去年单位疗养,去了一趟重庆,也就是巴地。在市区游览时,感觉山多沟深,汽车在桥上穿来穿去的,像和长江和嘉陵江捉迷藏似的。整个城市也呈现出现代大都市的风貌,和想象中的山城有些不太一样。
其实,我对重庆的形成的认识,也就是通过小说电影的支离片段,哪谈得上一样不一样哪?就像对这首《夜雨寄北》的理解,很不靠谱。
生活中,我们对一些事物的理解何尝不是如此哪?
所以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真不是随便说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