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你就是那个传说”“嗯哼”
“一个记者首先不是一个记者,
而是一个人,只有你的内心先对别人袒露,
才会得到别人的心灵,我希望自己永远都可以这样。”
很早以前,单位通知去下乡采访,期间有其他媒体同行,有家报社记者同我年纪相仿,等待之余就闲聊几句。
“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呢,你们电视台的记者我可都认识。”
“嗯,我是六月份调过来的,之前在其他部门。”
“噢,原来你就是那个传说呀。”
“嗯哼?”
“你不知道吗?好多同行都说你的说故事呢,在逍遥自在轻松的栏目不待了,跳到‘受苦受累’的新闻部来,女孩子家,工作轻松不好么?何必这般想不开,你可知道有多少人想要逃出去?”
我的故事。
没有多传奇,只是一个追梦的小姑娘罢了。
高考毕业,父母要求我报考医生或者教师的专业,为了“将来好就业”,因为这样的职业需求高,一直属于热门专业。
我不听劝,因为爱文字好写文,总想找个和文字搭边的专业,报志愿时偷偷的报了沿海地区的新闻编辑专业,录取通知书下来母亲拆开,果断不同意,让补考一年重新读。
在我“一哭二闹三劝说”了半个月,终于同意。
也算一波三折。
后来毕业,顶着“父母在,不远游”的理念,放弃一切,归来。
随后进入电视台。
期初是一个体育栏目,我呢,就是去写稿子,每周出去采访一次,形式和采访都是雷同“换汤不换药”的模式。
不到半个月就萌生要进新闻部的想法,毕竟那是我的专业,也是热爱的职业,最重要的是要做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
“不惹眼,不闹腾,也不勉强自己,要做个落后于时代的人,凝视人心。”
无论谁说什么,前辈怎么语重心长,我都不听,义无反顾。
如果你喜欢一个事,又有这样的才干,那就把整个人都投入进去,就要像一把刀直扎下去直到刀柄一样,不要问为什么,也不要管会碰到什么。
终于,得愿以偿。
我成为新闻部的一名记者,开始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然后我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使命感和神圣感,更重要的是有了压力和动力。
我开始学习,开始努力,那一刻才发现,原来自己还活着,至少每日睁眼有事情需要我,还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从上海回来,每日在家碌碌无为,学习看书都提不起劲。
柴静说,“一个记者首先不是一个记者,而是一个人,只有你的内心先对别人袒露,才会得到别人的心灵,我希望自己永远都可以这样。”
采访会遇见很多很多故事,很多很多奇特的人,印象最深就是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和我聊天。
这位老太太的孙子是贫困户的一员,而贫困户的一生就好像是悲剧的聚焦点,什么不幸都发生在他的身上。
老太太孙子三十来岁,有先天性青光眼,所谓先天性青光眼就是刚刚出生时患上的青光眼病症,症状就是眼球扩大,角膜混浊,视神经萎缩,视野损害以致失明;孙媳有神经残疾。
然后生了两个女儿,身体健康,在上学。
好在这个儿子也算争气,会纸火手艺,家里温饱问题可以解决。
谁知,不幸并没有放过这样一家人,老太太的儿子也就是贫困户的父亲,因车祸把腿碰伤了,本来这儿子还可以放羊什么的,来填补家用,这一下,重孙女上学要钱,孙媳常年需要吃药维持精神状态,儿子祸事需要医疗费,老太太也需要赡养,种种厄运迫使这一家更加雪上加霜。
后来,政府知道他们家里情况,帮助其渡过生活难关。
我走进他们家院子时,映入眼帘的是三间60平米的彩钢房,彩钢房对面是三孔窑洞,窑洞对面是两间茅草屋里,老太太从彩钢房笑眯眯的走出来,白发苍苍,身体虚弱而瘦小,仿佛风吹过,就会被吹走一半,如同风中的一片树。
她伸手拉住我,那是我有生以来见过的最粗糙的手。双手都呈乌黑状,包括指甲,手背上青筋暴现,象一条条可怕的青虫在蜿蜒;手心的裂缝像一条条干涸的河流纵横交错;手掌上布满的老茧像一个个寸草不生的小山包,顶端还发出惨白的光亮。
同我说:“孩子呀,你看着房子好不?”
我看了看彩钢房,里面有床,但是窗明几净,陈设整洁,“好着呢。”
“这是政府出钱帮我修的,是我住过最好的房子,享了最大的洪福咯。以前在茅草屋住时,经常有蜘蛛、蜈蚣、蝎子,掉下来咬一口,疼得我哭都哭不出来,如今好了。”
采访完离开,我问旁边的人“洪福”是什么。
对方告诉我,就是对方此生享的最大的福气。
如此简单的一间房,就是最大的福气了。
采访中才知道,他们一大家五户人家16口人居住在三孔窑洞和两间茅草屋里,窑洞里都是床,里面东西多却收拾的干净,去的时候,另外一个孙媳在医院生孩子,家人很多都不在。邻居亲戚都说,生活这么困难,就不要生了,压力太大。
这一家执意生下来,说:“日子满满会好起来,孩子的生命不能剥夺。”
有些笑容背后是紧咬牙关的灵魂。
我问前辈:“生活真的如此不公,如此艰难吗?”
他说:“如果那么容易的话,还要这么漫长的人生干什么呢?”
采访结束,从他家走出,看到开的正美丽的花朵,想象早晨清唱的鸟语,叮咚流淌的小溪,绮丽绚烂的晚霞……它们正在美丽的存在着,静静的,对于它们生命的本质而言,这无疑是最美丽的。
而他们一家乐观与积极是我一生需要必备的“礼物”,生命中充满了变化与未知的因素,我们应该常怀感恩之心,珍惜与自己相逢、相识、相处、相知、相伴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份情缘。
《看见》里面有句话是“我们对一件事知道的越少,就越容易形成判断,而且是越容易形成强烈的单纯判断。”
那么知道的越多,就越不懂如何去判断了。
但是我始终坚信,无论未来怎么判断,我都要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忠于自己,活得像自己,管他什么流言蜚语、语重心长、前车之鉴,像个混世大魔王,没心没肺,风生水起。
我是那个传说,也是那个“不明事理”的姑娘,这一切都是因为梦想,那个正在跳跃的小小火焰。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绚丽的梦境实现梦想,都有过一些脑洞大开的想法。
有些人,睡醒就忘了,有些人却记下,
去实现这些小梦想在逐梦的路途上散发独特的光彩。
我就是那个追梦的姑娘,在过程中学着长大、成为最好的自己。
“原来你就是那个传说”“嗯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