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婚姻育儿

你怕黑啊?好巧,我也是!——小小男子汉,怕黑正常吗?

2018-12-11  本文已影响50人  艺小姐

集体催眠班上,接连有妈妈诉苦,说男孩胆小、怕黑,不敢一个人睡觉。这个表现太不man了,和小男子汉的形象相去甚远。在众多催眠诉求中,让孩子“胆肥起来”呼声甚高。

图片来源网络

孩子怕黑真是不正常吗?

答案是:好正常。

有研究者随机调查发现4-12周岁的儿童对黑暗恐惧的比例高达73.3%8-12周岁儿童对黑暗恐惧的比例为79.4%。在儿童中,黑暗恐惧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即使到了青春期,13-16周岁的对照样本中,仍有48.8%的人有黑暗恐惧。

几次催眠能让孩子不怕黑呢?

催眠师的真实答案是:不知道

催眠是一种身体非常放松、头脑清醒的信息接受状态,不神秘也不神奇。所有的效果,都是本人自己主观意愿的达成。催眠师只是给孩子调整下接受信息的状态,让头脑和心和谐一些,让想到和做到更通畅些。

至于孩子想些什么,催眠师是无法强迫的。

题外话:如果催眠后孩子出现的变化不是我们所期待的,只是说明孩子有比我们期待更重要的愿望。

父母能做些什么呢?

除了期待催眠能带来改变,操碎心的老父亲老母亲们,首先要做的是放下焦虑。

怕黑原因无非是两种:

一、怕黑暗本身

从进化的角度,怕黑是我们人类祖先在蛮荒时代的生存本能,黑暗里人类的视觉减弱,未知不安全加剧。人类利用黑暗恐惧帮助自己在黑暗中更警惕更敏锐,几千年来这种反应沉淀到基因里,在大脑最深处的原始区中。但有趣的是,人类进化到今天,刚出生小婴儿的恐惧里却没有黑暗这一项。多少说明,人类现今对黑暗本身的了解和征服,这项功能已经不是开机启动项了。

二、怕黑暗所联系的东西

随着人逐渐长大,定义—联系—反应,就变得越来越复杂。黑暗,也不光只停留在只是视力减弱的感受了。它和其他的感受联系在一起,联系得越紧密,孩子越无法切割,对黑暗的恐惧就越多。

黑暗常见的联系定义反应有:

晚上——和妈妈分开——害怕=黑暗恐惧(三岁左右)

晚上——鬼故事、鬼片、社会凶案——恐惧=黑暗恐惧 

黑暗、晚上——受罚、惊吓、恐吓——恐惧=黑暗恐惧

除了链接不良的体验,还有比较特别的比如:崇拜对象怕黑——模仿=怕黑。

so,综上所述。我们如果要摆脱黑暗恐惧,要从两点入手。敲黑板!划重点!

第一,摆脱对黑暗本身的恐惧。科学地认识黑暗,很多妈妈做得很棒,会和孩子讲讲昼夜是如何形成的,体验下真实黑暗里的感受,讲讲人类对黑暗征服的历史——人眼的夜视功能,火和工具的使用。都有助于缓解孩子对黑暗本身的紧张。

第二,处理和黑暗链接的其他恐惧。这个问题比较棘手,父母家人本身不要故意制造黑暗恐惧链接,no鬼故事鬼片,no暴力血腥新闻,no吓孩子,科学解释生活中的“怪事”,如窗外影子、猫叫等。

但现在是个信息爆炸的世界,信息扑面而来,防不胜防。你都不知道,你的小宝贝把黑暗和什么其他东西捆绑在了一起,瑟瑟发抖。如果要一个个去剔除恐惧的链接,那就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催眠师有个法宝,叫链接积极体验。人对同一个事物的感受,既有积极感受又有消极感受,两种感受就像天平,消彼长

催眠大师斯蒂芬吉利根说,催眠是一种链接方式,将你灵魂中最好的部分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催眠就是利用人最易接受信息状态,强化其固有的积极体验,让积极体验变成对事物的第一反应。

强化孩子对黑暗积极的感受,这是最好的消除黑暗恐惧的方式。讲讲父母小时候战胜黑暗恐惧的经历,儿时夜晚的美好记忆,和孩子一起做些温馨快乐的夜晚小游戏,多抱抱他多说我爱你……让温暖美好的体验充满黑夜。

最后一点,非常重要——相信孩子,积极的体验会泛化,从而提升他对整个世界的认知。随着他自身力量的增强,黑暗的恐惧也会慢慢消解。

成长永远都是孩子自己的功课,而我们永远只是他的向导和温柔的守护者。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