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见闻之八法国印象
这其实是一篇杂感,不完全是对法国的印象。可以算是对最近一些感受的合集。本篇会以数字title以示区别。
1. 车站问路。
抵达英格兰后,在车站,我对车票和车站屏幕显示的车次略有不懂,因此转身问旁边一位男士,以“Excuse me...”开始,我说完这个词,这位高大威猛的男士很绅士地笑着回应:sure!
哈哈瞬间“哟这位不是英国人!”的感觉一下子来了。因为英国人一般会“yes?”或者摆出一副等待你提问的表情。不过他英文很好。上车后他坐在我的后排,听到了他在讲德文,原来是德国人。呵!原来在我默认的意识里,高大威猛有胡子的白人都是一回事儿,都是“西方人”。
英伦傍晚2.我和教练。
我第一次跟我的私人健身教练上课,课程结束的时候,他说,我会说你们的语言:こんにちは(日文“你好”的意思)!我当时也是单纯,就直接回复:哈哈这是日文,我们中文是ni hao. 他略有尴尬的表情。
他是父母从非洲西部的加纳移民到英国的英国人。在我们过去4个多月的训练中,我一直在跟他说很多中国和日本的事情。主要是2个观点,1.中国人口很多,国内许多领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国际上亟需更多作为来提升总体形象。2.日本是一个很好的国家,日本的文化的基础部分尤其是文字,可以说几乎来自于中国。后来他们为了发展,实施西化和去中国化,取得了瞩目的成绩。而且,由于中国文化本身“开放而不传播”的典型特点,导致中国文化被认知程度非常低。其实中国人是不善于主动表达和传播的之类,中国有很多很棒的东西。
所以,上周我又跟教练聊天,他问我在忙啥,我说申请了美国签证,之后再申请个日本签证,因为这两个国家的签证如果在中国申请,会不太容易,从英国申请会简单一些。然后他说:啊?什么?中国人去日本还需要签证?
哈哈哈哈哈哈真的看来大家对彼此误会都很深。我以为德国人是英国人,你认为日本是中国的一部分。扯平了!耶!不过,更让我觉得,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处境,沟通和对话都很重要。
美国驻英国大使馆随手拍3.傲慢的法国人。
去法国一趟,只能用法文做简单沟通,比如问候再见还有一些地点的法文读法。之前学的几个月法文都忘记得差不多了。有意思的是,法国人特别是服务业,多数人都能听得懂英文,但是他们会用法文指路。他们对自己的语言非常之骄傲。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就坐在塞纳河畔,看着来来往往的法国女人,个个优雅动人,年轻和中年的女性中,带着孩子的,没有见到过一个胖的。那个服装款式,连衣裙或者直筒阔腿露,很棒。那个气质,走路背部挺直,高雅脱俗,真的非常非常美。男人打扮也不差。不过法国女人最为动人。对了,还有发型,大多数人看起来都烫过,很美很美。
当我回到英国,一到伦敦地铁站,站在扶梯上看着反方向扶梯下来的英国女人,噗哈哈哈哈,一个个头发乱糟糟,一身灰不拉几,或者花边或流苏,不简洁,很累赘。下面呢,基本是纯黑色裤子,真的,丑。
看来“人生的痛苦在于比较”是真的。不过我也正好理解了法国人的傲慢之原因。对了,要补充一点,法国的车站,地铁站,街上灯箱广告很大部分都是电影和剧的广告。法国在艺术上的成就和日常生活中对艺术的看重,可见一斑。
注意地上悠哉悠哉的鸽子4.穿衣风格与身份识别。
大约因为个人简朴的气质/发型,我在为别人指路或者帮忙的时候,屡次被认为是日本女人。去法国时,跟我的朋友吐槽:为啥我的那些长得时尚,穿衣入世时的朋友都被认为是韩国人,而只有我被认为是日本人,为啥!我这位在巴黎待了很多年,气质典雅的男性朋友说:哈哈,我去北京就直接被认为是韩国人。嘿!真的是,再一次加深了我的伤心。哈哈。
之后,我去老佛爷逛,顺便说一下,奢侈品牌的当季新款真漂亮,特别是今年的香奈儿和Gucci设计,深得我心。作为一个基本上没有太强烈物质欲望的人,我都沉迷在老佛爷了!心里连连感慨:妈的,帝国主义的奢侈品真美好啊!真好看啊!
当然没有按捺住开心,所以买了几套衣服,其中一条是颜色和款式特别令人眼前一亮的裙子。然后我穿着它,在地铁站问路。一个回答我问题的法国男人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问我从哪里来,我:英格兰。他又问original nationality,我说Chinese,他说:你看起来很韩国啊!我噗哈哈哈哈。天呐第一次终于有人说我像韩国人(似乎有点是我梦寐以求的?)居然是因为我在老佛爷买了一条入时的裙子。
可见那句话有道理:人靠衣裳马靠鞍。区区一件衣服,便可以影响你在别人眼中的identity识别。此事小乎?其话题大乎?
另一个角度的艾菲尔铁塔5.孔子与生和死。
这是最近的一个强烈感受,也是在跟朋友聊天时的心得。一言以蔽之,我觉得孔子其实是希望我们能够明白生与死的问题的。换句话说,我认为,我们如果先知道“死”是怎么一回事,其实有利于更好地活着。说孔子,虽然他在《论语》中说过“未知生焉知死”,原文: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许多人对孔子的这话有不同解读。但是我认为我们应该正视论语的两个问题,1是语录体的缺陷,2是注意对话发生的情景和场景。因此,我们分析孔子,应该站在当时conversation的具体情况。
因此我认为论语有时应该结合着来理解。在这里我想要结合另外一句:原壤夷俟。 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原文)这句话也被很多人解读,尤其是“老而不死是为贼”。我认为这里孔子对死已经有了明确的态度。对我的理解而言,我认为如果我们能够先知道“应该是怎么样的姿态和经历过完这一生然后死去”这个问题,那么我们应该能够更好地过着。更通俗一点说:如果有一天我们需要突然去面对死亡,我们回首往事,觉得我们这一生值得吗?活得有意思吗?活出自己了吗?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了吗?
人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其实应该想清楚这个问题,我认为。
当我跟朋友分享这个观点时,他深以为赞同。这是对生命本身意义之理解与共鸣。当然也是一家之言,个人观点,随便发一下,以示交流。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