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时我在想什么——关于道路与愿望
2015年初我度过了22岁的生日,在此之前我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职业道路,第二个则是关于梦想和愿望。
我并不是一个好学生,大学四年我从未获得优秀奖学金,成绩徘徊在及格边缘。当时对未来也没有清晰的规划,但如果你一定要问我以后想成为什么人时,我会告诉你 说我想成为一名记者或作家。因为我喜欢文字,心想摇摇笔杆子就能赚钱,多好。《南方周末》是我梦寐以求的雇主。但后来发生了一些事,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自 己的生活和选择。
由一封邮件说起
我大学所在的学院是在珠海校区,而学校的其他三个校区都在广州。异地办学给老师和学生带来了很多不便,珠海校区无论是在师资力量或学术活动,还是在就业机会和生活资源上都比不上广州的校区。学生和老师常常在两地奔波,每次往返4小时身心疲惫,还要承担高昂的车费,不少珠海学子都抱有怨言。我也是怨念颇深,于是写了一封长长的邮件,控诉学校对珠海学子的种种不公,发给了学校各大领导。
让我惊喜的是,校长在第二天回复了我的邮件,有两位副校长则约我面谈。在两次会谈中,他们为我解答疑惑,并用笔记下我的建议,当时参与会谈的还有珠海校区的主任和我的朋友们,大家一起讨论校区建设和学生生活的问题。两位领导和主任们都很耐心倾听我们的意见。最重要的是,会谈中讨论的一些珠海校区的改进措施,还有领导们的承诺,后来逐渐得到了落实。
我为学校开放民主的氛围而感动,于是写了感想发了微博。后来人气微博@中大Din转载了,一时很多人都知道了这事。不少人好奇我的邮件内容,打听校领导的邮箱。这时我才发现原来对学校发展问题有想法的人不止我一个,他们有更多更好的意见和改进建议。许多人只是不知道反馈的渠道,将想法潜藏于心而已。
事情也就这样过去了,但当微博上不相识的校友感谢我时,当中大青年将我评为“2013年十大中大最勇敢女性之一”时(我想这是我四年大学得到的最好褒奖),我才明白一个事实——互联网的力量真的很大,仅仅是一封邮件或者140字的微博,都能产生不可忽视的力量。它能将被空间所隔阂的人们联系起来,让我们彼此心意相通。如果利用好互联网的力量,相信能达成许多正能量的事。
不如去做产品
邮件的事确定了我往互联网走的方向,但我还未想好具体职业。在大三我去了上海交换,同时做着一项关于创客的调研。在2012年“创客”还是一个新兴词汇,Maker Fair也是小众聚会,直到今年总理到访柴火空间创客,才火了起来。
当年我参加了一些创客活动,在创客空间看着他们48小时几乎不休息马拉松式奋战,在路边听他们边吃小龙虾边大谈web3.0和VR科技。这是一个纯粹以爱好凝聚起来的开放社区,没有盈利没有投资,所有人能以内在文化作为驱动力和行为规范努力着。在社区成员的帮助下,我体验到3D打印机、无人飞机的魅力,学了一些arduino知识,手动制作一些小硬件。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萌生了成为产品经理的想法,单纯的撰写文字已经不如参与到产品过程中有趣。
这是一个创造慷慨文化的时代。技术不仅赋予了我们自由沟通的权力,还能帮助我们创造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社区。纯粹的分享动机在驱动人的行为中越来越重要。不管是创客空间、开发者社区,还有以共享经济为本质的Uber、Airbnb,都是这一趋势的证明。
而产品经理能实际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并能让人保持开放学习的心态。好的产品应该是符合“开源”宗旨的。后人可以对产品进行改进,也从失败的产品中获得教训。我们可以自由支配这些工具,去创造和分享更多的可能性及机遇。
造雨人和光
职业选择只是解决了第一个问题,接下来便是第二个问题,梦想和愿望。我幸运在大四时遇靠谱的小伙伴,做出了一个拥有可观用户量的App,并在去年秋招找到一份心仪工作,但秋招后我陷入了长时间的迷惘当中。因为我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从小到大,所有人都告诉你,上好的学校,找好的工作,同好的人结婚。但那只是完成他人对你的期望而已
假如我从未出生,学校入学名单上只是少了一个名字,公司也只是少了一名员工。会有其他人来替代我的位置。也就是说,我于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并无任何独特价值。这个现实让我如此恐慌,我不知所措。我寻找自己的价值,很明显个人的价值无法用收入和头衔来衡量,也不是传统的“成功”可以定义,这更让人无从下手。
我在那段时间读了一些书,我读到Danny Liu的文章,那个22岁年薪150万后来果断放弃去创业的年轻人。他写下“过去几年里我认识的、深交的、共事过的所有人……以及我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两件事:一,顶级学校的文凭、顶级公司的工作、顶级的收入、顶级的房、顶级的车、顶级的声望,这些都无法满足人类。二,无论是通过爸妈,通过运气,还是通过奋斗得到这些顶级的东西,人类都不会得到更多的幸福感。”
既然这些都无法带给人幸福感,那么什么才是能满足人类需求的?他苦苦追寻, 搜肠刮肚,最后得出自己的人生目标“To grow and to help others grow. To live and to help others live(成长,并帮助别人成长。体验和经历生活,并帮助别人体验和经历生活)。”这两句别人看起来莫名其妙的话语却让他感动得哭,也能让他感动得笑,更重要的是让他有了一个可以为之持续努力的目标。
忘了是谁说,对别人的生活有积极影响,便是成功。斯坦福或沃顿商学院的高材生则是以 Rainmaker(造雨人)来定义成功。本来不会发生,造雨人依托自己的平台,整合各方面资源,辗转腾挪、穿针引线,瞬间商机出现,风雷涌动,大雨倾盆。“事就这样成了”。
不管对人生理想如何定义,这些说法共同点是会提到Mission(使命)和 Value Proposition(价值主张),充分的自我实现。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人活着也是如此。
但是如何找到自我实现的方式?我想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可能比实现自我价值更困难。
我在去年参加了一个领导力训练课程,教练让我们写下关于你人生愿望的词,想到什么写什么,然后不断删减,留下对你最重要的三个词,将三个词串成一句话。那可能就是你内心的答案。我写了30多个词,其中包括“环游世界”“年薪百万”。后来我不断删减,不断涂改。当我删减到第10个词的时候,我濒临崩溃边缘,想干脆扔掉笔不写了。因为我在不断否定自己,我在否定过去我接受的所有思想以及他人对我的期待。这真的让人很痛苦。
最后我留下的三个词是“故事”“分享”和“正能量”。当我站到台上大声读出我的愿望那一刻,我的眼眶竟然不自觉湿润了,内心久久难以平复。
尽管这个方法看上去很傻,但是它很有效,诸位不妨一试。网上也有其他找到人生目标的方法,大多大同小异。你需要不断地写,不断地删减,直到你哭出来为止。如果你想要找到人生目标,你就必须先剔除脑中所有那些受到外界思维影响而得出的伪答案,尽管这个过程很艰难,但真正的答案出现时,你会感觉到它来自你的内心最深处。
而对我而言,用故事去影响身边的人,不管是做互联网产品还是写小说(好的产品一定是有故事的),都是证明我的价值的方式,殊途同归。分享我所认同的道理,分享我所感动的情感,让我的思想通过笔墨或者其他形式流露出来。当我80多岁回首人生时,我一定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悔恨。假如世间没有了我,一定会少了许多好故事,少了那些触动人心、引人思考的故事,而不仅仅是学校入学名单上少了一个名字而已。
我们依旧年轻
有了愿望和目标,职业规划就很好确定了。我希望在5年内成为一名优秀的产品经理,在15年后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我给自己列了清单,例如在工作第几年成为产品总监,在多少岁时写出多少本著作。然后逐一去努力实现,不断去思考和调整。目前我即将入职一家互联网公司,有不错的平台。在工作上虚心学习,业余捣鼓自己的产品和写作,参加技术沙龙和历史讲座。当然天有不测风云,我也会做好最坏的打算,再不济便是回家工作,问题应该不大。
当然计划目标只是辅助,头衔、收入也只是附属的结果,前提都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成为一个有用之人后自然而然衍生的东西,并不是根源。有时候我们容易本末倒置,将最不重要的东西(如年薪、房子),反当成了最重要的追求目标。
写了那么多,也许你会觉得我过于理想化,22岁大谈人生、职场,真是张狂。但是人活着是给自己看的。无论是滑稽地活着还是正经地活着(也许前者活得更轻松),都是属于自己的活法。人生只有一次,何不活得顺心点?
写下了这些文字,我的未来也更加明晰。我希望若干年后回头再看22岁的文字时,对这两个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和答案,对当初的愿望和规划,能够矢志不渝,不忘初心。Danny Liu在那篇文章的末尾写“明年,我们依旧年轻”。我想我们不仅年轻,并且富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