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人生

2017-11-16  本文已影响0人  我是黄哈哈

在此之前,我一直想不明白,那些在推文里电影桥段信手拈来,无缝连接的经典台词,对于演员如数家珍,这些桥段的出现,大脑便下意识的做快速阅读,这些人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或者说,是什么样的情景,会让这些电影里的情节大量出现在他们文章里,我想,理由只有一个,因为他们在透过着书写反映着人生,而电影从某个角度讲,正好符合了,或者满足了他们对于人生的尽可能宽广的想象。

或许是贫乏的生活束缚了大多数人对于生活太多的想象,所以总不会缺在电影中寻找慰藉的人儿。

神奇的是,对于脸盲的我来说,渐渐地能够认出电影里的一些个人物曾经在另一部电影里出现过,就像我见了陌生人的第二面以后才能把脸融入脑海,当热,总会有意外。当我闭上眼睛,同一张脸上演的不同人物竟然演奏了一个复格般的人生,扑面而来,我想,这是我电影之路的起点——试图去发现,而又最终不依存的起点。

说起来也有点悲伤,我本是一个拥抱孤独的人,却在四个月无欲无求的备考之后,失去了对于孤独的感知。对于现实的感知太强烈,心变乱了,心熵便高了。即使我很明白地知道,封闭系统的熵是一直在增加的(熵值越大,无序程度越高),宇宙的消亡不是因为膨胀,而是因为热力学第二定律。整个宇宙的熵是不断增加的,最后一切绚烂归于平淡,也就是“热寂”。

好像有点跑偏,再说说电影对于情绪模块的影响吧。

先说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1】:为了治疗某些大脑疾病,医生会把病人的左脑和右脑之间的连接管道切开,这样病人左右脑就不能联络了,这就给大脑研究的科学家提供了机会。

我们知道人的左脑控制右眼,右脑控制左眼。

如果你让病人左眼看一个纸条,上面写着“请你现在出去散散步”,他看到纸条会站起来照做。但是!注意,这个时候只有右脑知道这个命令,左脑并不知道。

而负责语言的区域,正好在左脑。好,现在他正往外面走的时候,你过去问他,为什么走出去,你猜他会怎么回答?

负责回答的是左脑,可是左脑没看见纸条,又无法与右脑沟通,所以左脑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往外走,对吧?

而实验的结果是,病人给你的回答可不是“我不知道”。左脑的回答是现场给你编一个答案,比如“我要去拿一罐可乐”。

而且左脑对于自己编的答案深信不疑。他以为是他自己做出到外面走走的决定。

一系列这样的实验都证明,并不是我们的意识在决定,而是决定已经做出了,意识来找一个理由支持我的决定而已,这看起来有点像维护自恋。

如此说来,我们可以简单粗暴的认为:看完电影后的情感不是你真正的情感,而是相应模块(自我保护;吸引配偶;保住配偶;群体认同感;关爱亲属;社会地位;避免疾病)占据了你的大脑,暂时主导了你的情绪,然后你会见人就讲:这部电影给我看哭了,实在是太虐(bo)心(li)了(xin)。别忘了,这是你的意识在为你的行为找理由呢。这也是我们看完一部很渲染的电影之后的感慨万千,睡一觉之后就消失的原因。

这满满进化论口吻的模块划分,很适合我的口味!

最后来一句最近很喜欢的电影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白日梦想家)的座右铭把:

"To see the world, things dangerous to come to,

To see behind walls,to draw closer,

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l

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VE"

【1】来自万维钢转速《为什么佛学是真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