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二世》——庸懦的君主
我对中世纪的历史感兴趣,是因为莎士比亚戏剧。
《理查二世》是我接触的第一部莎剧历史剧,意义重大。
理查二世没有能力守住王位有多方面原因。一:民心向背——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在任何一个国家都适用。虽然英国国王不如中国皇帝的地位高,是名义上的国家最高领导人。可他必须考虑到民众的需求。根据书中描述,他宠幸的人们,建立了苛捐杂税,令民众怨声载道,而他浑然不觉。
二:当断不断——作为君王,必要的铁腕手段不可或缺。他知道堂弟的不轨行为,借助他与自己的拥立者大臣诺福克决斗的机会流放两人。堂弟亨利被流放十年,诺福克流放终生。可一转眼,堂弟就变成了流放六年。身为君主,这样朝令夕改怎么能行?可见他平日里行事也是如此,这样,令臣民如何信服他呢?既然明白了堂弟的举动,就应该采取行动才是。
三:任性妄为
致命的一点是这个。平日里他压榨百姓还没什么,可为了远征爱尔兰,为了得到军费,他侵占了刚刚故去的兰开斯特公爵的财产,而他叔父的继承人明明还活在世上。堂弟尚且如此,让其他贵族怎么能不担心呢?就像书中说的,在和平日子里的花费比战争时还要多。这么多杂税,为了军费,还是要侵占别人的财产。众人上打算新仇旧衣服一起算。
听说中世纪的法律十分野蛮。杀了自己的邻居,没什么,而打死了别人家的动物,可能要偿命。利益为上的年代里,谁倒空了别人的钱袋,等于杀人父母。
那些为国王的堂弟,新任兰开斯特公爵的不公遭遇揭竿而起的人,说是出于正义,恐怕他们自己都不信。是他的遭遇令贵族们感到危机,害怕自己的财产被随意侵占,为了家财,他们热切地欢迎被流放的兰开斯特公爵重返故土,纷纷表示站在他这一边。
作为站在权力顶峰的人来说,很有必要知道什么是底线。
书中,王叔约克公爵和他的儿子的态度也很值得玩味。书中有一件事情——已故王叔葛罗斯特公爵的死。
插句闲话,这个封号的意义真不好。几乎所有莎剧中有这个封号的公爵都没有善终。王叔葛罗斯特公爵,比约克公爵(先王最小的儿子)大,比国王的堂弟哈利的父亲约翰刚特小。死的不明不白。根据他的遗孀,公爵夫人的描述,似乎要和哈利决斗的诺福克是杀人凶手。
而根据后文约克公爵的话,似乎他的儿子也参与了谋杀。诺福克和约克公爵之子都是理查王的拥立者。而两位嫌疑重大的凶犯明显是受了国王的庇护,在民众的心里,甚至是他们的授意者。即使还没有人为屈死的公爵叫屈,但这件事将永远像一块巨石一样压在众位贵族的心头。
当年英武不凡的约翰刚特重病待死,听到这个消息他很高兴,巴不得他立刻去死。刚正的公爵在病榻上说了几句逆耳的忠言,他立刻大骂。
一个待死之人,儿子不在身边,又是年高德重的长辈,怀着一片赤诚在生命的尽头劝诫他几句,被这样对待。怎么能不让人心寒呢?
在他征战之际,流言四起。他留下来看守门户的王叔约克公爵,只能表示自己保持中立。明理的他已经知道命运的天平倒向了谁。
谣言风传他战死,所有的战士都离他而去。他的宠臣们被抓住斩首。直到那一刻,他才知道,偌大的国土上,竟没有得力之士愿意助他。他和王后洒泪而别,亲手把王位让给了堂弟,接受了被幽囚的命运。
约克公爵虽然为侄儿的不公正遭遇暗暗叫屈过,但他向理查王表示了忠心,发誓会在他不在的时候为他守好王庭。可看到被放逐的侄儿带着人马回来,他谴责了几句就宣布中立。而当哈利登基,成了亨利四世。他发现了儿子打算复辟的阴谋,不顾妻子的反对大义灭亲。态度变得可真快。
但是,更快的是他儿子。刚刚还在为旧王密谋复辟,在父亲的大义灭亲的决心下,在母亲的哀求下,他幡然悔悟,诚恳地认罪,表示效忠新王。他是也明白了一切无法挽回了吗?
这件事也让他明白,政权的交替中,必须有牺牲者。在他的暗示下,他所谓的朋友替他铲除心腹大患。理查王,走到了悲哀的最后一步。
所谓权力,既让人着迷,也很危险。身处高位,也不可能随心所欲。应当以民众为重,不能明白这一点的人,注定会下场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