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教师园地 孩子福地

你一时随意贴个标签,塑造的却是孩子一生的性格

2018-01-08  本文已影响22人  乔小麦亲子

有一次我去亲戚家做客吃饭,女主人非常热情好客,席间总是给人夹菜。

一开始我有点不好意思,礼貌地说,谢谢谢谢,我自己夹。

她笑眯眯地:就跟自己家一样啊,别客气,我看你太拘谨了。你看,我给你夹的都是极好的菜,吃吃吃……

其实有的菜我并不喜欢,但不好意思拒绝她一片热情,只能硬着头皮吃,并一再委婉地说,我自己来,我喜欢什么会自己夹的。

尤其当我快吃完了,她又夹来一堆的菜,我受不住了:不用了不用了,我吃饱了,您别再夹了……

她笑着嗔怪道,那怎么行!怎么就吃饱了,你太斯文了,多吃点……

来回推了几下,我发现我怎么说也没用, 在她看来,“我吃饱了”是客气。

如果我没吃,好像就显得她这个主人太不懂事了,所以一定要我多吃点。

看到我吃下去,她心里的看法就坐实了:你看,所以说要坚持一下嘛,你果然就是在客气。

“我吃饱了”这个真相好像没法传递给她。

相信你和我一样,有过类似这样的经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观察者效应

----我把心里的想法告诉了你,你信不信并不取决于我所说的是不是真话,而取决于你相不相信这是真话。

你信不信,取决于你怎么看我。

而且,你会在我们在互动中会制造出你认为真实的东西。

就像这个例子,客人不想再吃了,但女主人认为客人还想吃,只是客气,最后客人真的吃了。

客人本来是不想吃的,可最后事实证明女主人是对的,到底哪个才是真相?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现象,

比如,在课堂上,学生(观察者)的反应会直接影响老师(被观察者)的情绪和行为。

你发现某位同事不友好,即使他微笑着跟你打招呼,你也觉得他笑里藏刀。

还有许许多多“解释就是掩饰,掩饰就是事实”的尴尬场景。

观察有时会把观察者的主观意志赋予一个人,你是什么样的人,会做什么样的事,这不完全取决于你自己,而取决于谁在观察你。

而且当一个人非常坚定认为他的想法是对的时候,他往往就会制造出证据来证明他是对的。

一位妈妈对我说她5岁女儿很内向很胆小,总不和别人打招呼,不跟人说话。

我们聊下来,发现女孩只是在父母或者姥姥身边才不跟人说话,在幼儿园跟小朋友和老师沟通没问题。

这个现象让我想起量子物理学里的观察者效应。

量子在观察前呈叠加状态,既是波也是粒子。

但当观察者开始观察时,量子的波函数坍塌,被观察到的量子在一个确定的位置,表现出粒子性。

孩子也是如此,在有观察和没有观察时,表现出的行为不一样。

如果我们意识不到我们的观察者效应,就不会知道我们的评价正在塑造着孩子。

比如这个5岁女孩,当她不跟人打招呼时,父母可能会说,

“快跟人问好,胆子大一点……”

“怎么不说话呀,不能这样……”

孩子无法言说不打招呼的真正原因:或者是自己有点害羞(一时情绪),或者是父母的要求让自己不适、紧张。

如果我们看不到孩子的一时情绪,或者意识不到我们的观察给孩子施加了影响

就不会知道所谓的内向胆小是观察带来的后果,而不是事实真相。

当我们把一己之见当作事实真相给孩子贴上标签后,又会用这种观点解读孩子的一些行为来证明我们的看法是正确的。

久而久之,在这样的互动中,孩子的性格就被塑造了。

观察者效应不只是误解,比误解更可怕,它会用制造出来的现实反过来印证我们最开始的猜想,让对方变成我们以为的那个样子。

那么怎么办呢?

我们怎么知道事实并不是我们观察的那样?

我们看到的是不好的呀!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焦虑和担心。

就像这位5岁女孩的妈妈,她已经从幼儿园监控里看到女孩跟小朋友和老师之间的沟通没问题,可还是很焦虑,要来问问我。

我想,与其焦虑,不如接纳、信任

接纳孩子,信任孩子,我们自己就放松下来了,不会在观察时传递出焦虑、担心这样的负能量

这样观察者效应就消失了,孩子也可以放松下来做自己本来的样子。

而且,接纳、信任同时又是正能量,孩子接收到这样的能量,自然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我想,这里面最困难的是意识到贴标签的行为,这种反应几乎是条件反射,我们常常做着这些而不自知

因为我们就是在评判中长大的:

不坐着好好吃饭----没规矩,

不跟人打招呼----没礼貌,

数学不好----不聪明,

三分钟热度----没毅力,

不孔融让梨----不谦虚礼让

……

可现在我们知道,这个世界哪有什么标准答案,反倒是我们动不动就三观碎一地。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成长的经历和环境已经固化我们的认知,形成我们自有的一套观念,这是我们独一无二的自我感,也以此为背景来观察这个世界。

我们所体验的世界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版本,很难体验到别人眼中和自己不同的版本。

即使与他人交流信息,我们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这些信息,来自我印证。

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我们就会不遗余力地、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世界不容分说地砸给孩子。

如果我们的世界是狭隘的,那么孩子必然也将复制这套狭隘的认知。

但当我们的认知升级了,我们的整个世界也会随之升级。

我们要看到孩子是自己之外的个体,一个有想法,有主见,有能力的个体。

他们有无限可能,我们只有不断地升级自我,尽可能少的给他们限制,给他们足够大的生命框架,让他们在这当中尽情地探索和成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