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意大利做个文艺青年
原文发表于《时尚芭莎》2017年1月刊
[因为超了版面字数,编辑删了一部分,以下是我自己的修改稿,无水印的图片均来自网络]
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有意大利人在场,你就很难忽视他们的存在:他们大多穿着得体,在配饰中藏点小心机,说起话来面部表情丰富,还爱手舞足蹈,从来不担心成为人群中的焦点。虽然只要提起政治经济问题,他们就会愁眉苦脸抱怨连天,但一聊起祖国的名胜古迹和艺术瑰宝,他们又会立刻展现出无与伦比的民族自豪感。从但丁的《神曲》开始,“Il Bel Paese”(美丽的国度)这一大言不惭的爱称就被意大利人民们挂在嘴边。
在香港偶然撞见一家名为"Il Bel Paese"的意大利餐厅是的,意大利的确很美,狭长的靴子形半岛地域,令她气候宜人、风景秀美、自然资源丰富,人们不用整天费心找寻裹腹的食物,于是开始极度追求美丽的事物。又由于从古罗马帝国到文艺复兴时期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片亚平宁半岛上的政治格局一直分崩离析,各城邦都有称霸一隅的权贵之族,他们逐渐利用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手段宣传巩固着自己的统治,也造就了意大利各地用艺术争奇斗艳的独特场面。
16-18世纪,志在四方的北欧精英子弟们流行去意大利走一遭“壮游”(Grand Tour),希望能亲眼看一看古老文明的遗址。英国作家Samuel Johnson甚至写到:“一个没有去过意大利的人,将一直为没能见到一个人应该见到的东西而感到自卑。”(A man who has not been in Italy, is always conscious of an inferiority, from his not having seen what it is expected a man should see.)
这次,就让我们从罗马出发,自南往北走一回意大利的艺术之旅。
罗马,去教堂膜拜古典艺术
除了古罗马帝国留下来的断垣残壁,罗马城内还有700多座教堂与修道院。在老城区走个三五步,抬头就会撞见一座教堂,推门而入,宗教题材的绘画与雕像便会扑面而来。教堂里的艺术品,大多和所在的教堂相生相依,基本保留着几百年前它们刚完工时的样子。置身其中,你会分不清震慑人心的力量究竟是来自宗教还是来自艺术,不知自己该皈依宗教还是臣服艺术。最关键的是,教堂基本都不收费,记得要在审美疲劳前,去看看藏在罗马教堂里最特别的那几件。
门面朴素但内有乾坤的Chiesa di Santa Maria della Vittoria教堂 《圣特雷萨的狂喜》(Ecstasy of Santa Teresa),1645-1652从Termini火车站出来,过了共和国广场后再走一段,你的右手边会出现一座不太起眼的教堂Chiesa di Santa Maria della Vittoria,虽然外在的门面颇为朴素,但内里却别有乾坤,电影《天使与魔鬼》里“火”之祭坛便在此处。在色彩斑斓的大理石与华丽繁复的装饰细节之间,电影中代表欲望的大理石雕像《圣特雷萨的狂喜》(Ecstasy of Santa Teresa,1645-1652)在金光背景前显得有些不真实。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1598-1680)的鬼斧神工,实在让人难以相信雕像是大理石材质,即使圣特雷莎的修女袍上满是褶皱,也掩饰不住底下的暗潮涌动。
如果你对贝尼尼的雕像意犹未尽,还可以特地安排去看一下他当年的赞助人、红衣主教Scipione Borghese的私人收藏,就在红衣主教昔日的大宅邸、现在的波盖赛美术馆(Galleria Borghese)里,收藏里包括令人叹为观止的《大卫》、《阿波罗与达芙妮》和《攻占普罗塞尔庇那》。为什么一定要特地安排?因为这个美术馆有参观人数限制,需要至少提前一周在网上预约好参观的时间段,临时起意根本进不去,只会被懒得解释的工作人员无情地拒之门外,要知道他们早已看过太多远道而来的游客,才不会对谁网开一面。
《阿波罗与达芙妮》(Apollo and Daphne),1622-1625 《Pauline Bonaparte》[我是直到2015年告别意大利的时候路过罗马才终于进去看了一次,那天刚好碰上罗马地铁罢工,带着我妈一路小跑地赶路,才终于在预约好的时间到了那儿,继而被工作人员的一张臭脸气得想吵架……也不记得当时有没有吵了,只记得那次在罗马的游客体验令我非常奔溃。]
就算不幸没约上也不用太失望,人民广场附近的人民圣母教堂(Chiesa di Santa Maria Del Popolo)里也有贝尼尼的雕像,更有同样被Borghese慧眼识珠的卡拉瓦乔(Michelangelo Caravaggio,1571-1610)的油画:《圣保罗的皈依》(Conversion of St Paul)和《圣彼得受难》(Crucifixion of St. Peter)。卡拉瓦乔的画明暗对比强烈,如戏剧舞台般充满冲突和张力,一举颠覆了宗教画清高脱俗的传统风格,好比当时画坛横空出世的一股泥石流。
人民圣母教堂(Chiesa di Santa Maria Del Popolo),左右两侧是卡拉瓦乔的油画Piazza Navona附近的Chiesa di San Luigi dei Francesi教堂墙上,挂着的是卡拉瓦乔生平第一次的教堂创作:三幅圣马太生平系列《圣马太蒙召》、《圣马太与天使》和《圣马太殉教》。在卡拉瓦乔的笔下,圣人们头顶上没有光环笼罩,身边没有天使祥云环绕,他们和画外的老百姓们看上去甚至没啥两样,唯有光线,将神圣照进现实。
Chiesa di San Luigi dei Francesi教堂 从左至右:《圣马太蒙召》、《圣马太与天使》、《圣马太殉教》看了一天的教堂和圣母圣子圣经故事,晚上住在一家当代风格的酒店里换换眼是个不错的选择,The First Luxury Art Hotel位于离人民圣母教堂不远的台伯河东岸,由一栋建造于19世纪的贵族宫殿改造而来。窗外飘进连绵悦耳的教堂钟声、室内各种充满巧思的家具和艺术作品、人性化的设施和装修、服务态度亲切的工作人员……瞬间就能把白天遭遇的混乱和冷眼一扫而空。住得好,在罗马这个有点自恃清高的城市尤为重要,要不然,你很可能会后悔在少女喷泉投了硬币,因为你好像不是那么想回到此地。
佛罗伦萨,去宫殿欣赏艺术与时尚
坐上被意大利人称为红箭(Freccia Rossa)的高铁从罗马出发北上,一个半小时就能到达佛罗伦萨。古城区很小,火车到达佛罗伦萨市中心的Santa Maria della Novella车站时,不用下车就能看到文艺复兴的标志性建筑——圣母百花教堂的大红洋葱头圆顶。
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凭借地理优势,靠服装制造、贸易、银行业称霸欧洲,这也推动了当地有钱有闲阶层开始把更多的钱花到奢侈品上。当时,尚不存在意大利这个国家,佛罗伦萨及周边城邦的权力都掌握在王公手里,他们通过消费,试图去巩固自己的地位并确立合法性。从穿金戴银,到建造宫殿,各大家族们都希望用物质形象延续政治声望。如今,曾经用来彰显地位的私家宅邸成为了向公众开放的美术馆和博物馆,为这座城市提供艺术灵感,为几百年后诞生于此的时尚品牌们增添历史厚度。
Palazzo Strozzi在与天主圣三桥相距不远的阿尔诺河北岸,一栋体量庞大的砖墙式建筑尤为引人注意。它叫诗特罗齐宫(Palazzo Strozzi),由银行家菲利浦·诗特罗齐(Filippo Strozzi)出资兴建于1489年,是文艺复兴风格私人宅邸的最佳代表。这座府邸规模宏大,透露着主人想要与世敌美第奇家族抗衡的勃勃野心,为此他不惜买下并拆除了这块地皮上的几十栋老楼。可惜的是,诗特罗齐本人在此楼开建3年后便去世,没能看到2年后(1504年)大楼竣工落成的模样。
20世纪,意大利国家政府从诗特罗齐家族手中买下这栋楼,2006年在此成立了诗特罗齐艺术基金会,每年会举办多场国际性的艺术特展,是佛罗伦萨最具活力的艺术展览地。尤其好玩的是,每隔一段时间,这栋500多岁老楼的外墙和中间庭院就会被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当代艺术装置入侵,呈现一场历史与当下的有趣对话。
在2017年1月刚结束的艾未未个展期间,救生艇上了Palazzo Strozzi外墙。 Di Fragilità e Potenza,Federico Gori,2013逛完诗特罗齐宫,沿着Via de’ Tornabuoni路向阿尔诺河方向走个100米,就到了菲拉格慕博物馆所在的Palazzo Spini Feroni楼,这座建于13世纪的老楼在1938年被菲拉格慕买下成为自己鞋履品牌的总部。1995年,菲拉格慕博物馆也在此开幕,永久馆藏里除了品牌历史上的经典鞋款,还有菲拉格慕身为“明星御用鞋匠”给玛丽莲·梦露、奥黛丽·赫本、索菲亚·罗兰、温莎公爵夫人等名人做鞋时使用的鞋模。除此之外,博物馆也会不定期地举办一些与品牌、鞋履、时尚相关的短期特展。
菲拉格慕博物馆 Gucci博物馆相隔500米内,另一栋历史老楼Palazzo della Mercanzia内则坐落着Gucci博物馆,与菲拉格慕博物馆类似,Gucci博物馆的馆藏也主要是品牌历年来的多个经典系列产品,以Tom Ford、竹节手袋、花卉图案、旅行、定制礼服等多个主题规划展厅。当然,也会不定期地举办一些艺术特展,为博物馆加点新意。
说来你可能不信,往全球出口了无数时尚品牌的意大利直到2016年6月才开幕了第一座专门展示意大利时尚发展史的公立博物馆——时尚服饰博物馆(Museo della Moda e del Costume),就在阿尔诺河南岸的碧提宫(Palazzo Pitti),也就是那个让全世界最会穿的男人们每年两次蜂拥而至争奇斗艳的男装展会Pitti Uomo的举办地。博物馆的首展是Karl Lagerfeld的个人摄影回顾展Visions of Fashion,后续3年的展览规划中包括18世纪到今天的服装及配饰、著名电影演员和戏剧表演家穿过的舞台服饰,以及修复后的大公科西莫一世及其妻儿在十六世纪穿过的服装,弥足珍贵,不容错过。
若是对托斯卡纳大区的中世纪小镇情有独钟,有时间的话可以去佛罗伦萨周边的几个小镇逛逛。比如钟楼林立的圣吉米尼亚诺(San Gimigliano),风景如画的皮恩扎(Pienza),后者是《英国病人》、《托斯卡纳艳阳下》等电影的取景地,绝对满足你想象中的托斯卡纳的模样。每年七八月,在歌手Andrea Bocelli的出生地、靠近比萨的小镇Lajatico上,还可以去他与当地政府一同策划建造的寂静剧场(Teatro del Silenzio)走一遭,在托斯卡纳丘陵中听一场与自然交相辉映的露天音乐会。
San Gimigliano 皮恩扎(Pienza) 皮恩扎(Pienza) 寂静剧场(Teatro del Silenzio)至于住宿,无论是拿破仑在19世纪为爱妻所建的奢华宫殿Villa Cora,还是原住民开了几十年的农家乐式乡间农舍如Casa Vacanze Impruneta,都别有风情,如果是夏天高峰期出游,记得尽早在网上预订。
美食TIPS:佛罗伦萨的must eat是牛肚包和T骨牛排。牛肚包是昔日劳苦工人们吃的街头小吃,人气很高的网红店Da Nerbone在中央市场里,需要一大早去才能错开排队的长龙。T骨牛排一般1公斤起售,胃口小的人慎点。本地菜里还有一种听上去就很特产的“托斯卡纳汤”,看上去像极了隔夜蔬菜汤,爱吃蔬菜的人也要慎点。
米兰,去厂房感受当代艺术和设计
在佛罗伦萨酒足饭饱后,就可以心满意足地奔向此趟文艺游的最后一站米兰了。作为意大利的经济与金融中心,米兰在二战之后成为欧洲最大的工业城市之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城市面临转型,才开始逐渐从工业城市转为第三产业城市。工厂的外迁,不可避免地带来厂房、仓库等工业建筑的废弃,幸好意大利人向来念旧又爱混搭,用天马行空的创意改造新生了不少老工业空间。
米兰近年来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旧楼改造项目,当属2015年5月开幕的普拉达基金会(Fondazione Prada)艺术中心,它由城市东南角一座占地19000平方米、落成于1910年的酒厂改建而成。主持改造项目的是为普拉达设计了多年秀场的OMA建筑事务所,其创始人之一就是“大裤衩”之哥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改造项目保留了厂房原始的工业气质,更大胆地使用了很多充满未来感的建筑材料,比如类似爆炸过的铝制品、金光闪闪的墙面,令建筑本身散发出魔幻气质。此外,帮Prada拍过多个广告片的导演Wes Anderson也跨界设计了餐吧Bar Luce的内部装饰,是个有点像布达佩斯大饭店的糖果色浪漫空间。
由100多年历史的酒厂改造而成的普拉达基金会 厕所都这么美 这厕所,一进去都不知道该怎么用 据说不便宜的各种奇特新材料 Wes Anderson设计的Bar Luce(光吧) 卖的食物色调也好搭除了工作人员的制服,普拉达基金会里看不到任何来自时尚品牌普拉达的印记,它不是一个时尚品牌的博物馆,而是一个私立的艺术机构,办的展览专业又前卫。鉴于米兰的公立艺术机构正在受到政府削减预算的冲击,普拉达基金会在开幕后便立刻成为了城中最有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地标。
而在米兰东北角一座建造于20世纪初的火车厂房内,还有城中体量最为庞大的当代艺术空间Pirelli HangarBicocca,由倍耐力轮胎赞助,是欧洲最大的艺术展览空间之一。从2004年开幕以来举办过不少国际艺术家的意大利首秀,宽阔的空间尤其适合尺寸巨大、强调浸入式体验的当代艺术作品,而且一直免费开放。除了常换常新的临时展览,展馆还拥有安塞姆·基弗的巨型雕塑/装置作品《七重天塔》作为永久馆藏,站在这七尊高约14至18米不等、重约90吨的庞然大物前,你大概会想要思考一下人生。
Anselm Kiefer, The Seven Heavenly Palaces,2004-2015 On Space Time Foam,Tomás Saraceno,2013[上图这个大泡泡装置我有去现场,当时排了3小时的队才上去玩了15分钟,还是觉得很值得。]
如果觉得当代艺术太晦涩难懂,米兰还有不少售卖好看实用设计家居的店铺可以逛,在这其中,Spazio Rossana Orlandi空间的人气最为高涨,它由曾经为时尚大牌做纺纱顾问的Rossana Orlandi女士创立于2002年,本来是一家领带厂的厂房,现在则是一个集展览、商店、办公、餐厅为一体的潮人聚集地。每年4月的米兰设计周期间,这里是外围展的一个重要展览点,戴着标志性大圆眼镜的Rossana Orlandi奶奶会经常出没于此,不遗余力地提拔世界各国的年轻设计师。
Spazio Rossana Orlandi的露天餐厅 Spazio Rossana Orlandi逛累了,若是没看厌厂房,更可以去充满粗粝工业气息的餐厅享受一顿视觉味觉双重大餐。Carlo e Camilla in Segheria是城南一座建于1929年的锯木场改造而成的餐厅,斑驳的天花板和墙壁、华丽的水晶灯、食堂般的长桌、充满设计感的桌椅、精致的古董瓷器餐具,还有米其林主厨Carlo Cracco的参与,听上去风马牛不相及的元素,组合在一起竟构成一种哥特风格的黑暗美学。酒吧Fonderie Milanesi的前身则是一家铸造厂,藏在米兰破旧房子深处,周边还有厂房和露天小院,室内保留着原先的砖头横梁,并加了些古董自行车和古董纪念品,是个颇为文艺小清新的存在。
锯木厂改造而成的餐厅 Carlo e Camilla in Segheria 前身是一家铸造厂的Fonderie Milanesi餐厅一路睁大眼睛从罗马看到米兰,你会发现在意大利,艺术不只在教堂、宫殿、博物馆里,更在路边的小店、路人的穿着、街角的涂鸦中……衣食住行、吃喝玩乐,意大利的每个角落,都散发着艺术气息,而意大利人对于美和享受的追求,更是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