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12】读《5%的改变》自我 总结
改变的工具箱
向上螺旋
关于自我,想是想不明白的,解决办法往往需要行动。
积极的行动会开启一条“行动让人的状态变好,状态变好又带来更多积极行动”的正反馈循环链路。与之相反的就是“向下螺旋”的恶性循环:因为心情不好,导致什么都不想做;因为什么都没做,导致心情更差。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靠思考的方式解决问题,结果越想越难受。这种时候就要少想,多做。一旦开始做事,就启动了“向上螺旋”。
道理说起来容易,但要启动这个环路却不简单。第一步,就是无论如何先做一点对自己有用的事——哪怕看起来是没有意义的小事。在《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里,我特意强调了,不超过 5%,哪怕一开始只是运动热身。提问者把这个过程比喻为“滚雪球”:开始了,雪球就会越滚越大。
一切的关键在于动起来。
有时人们不愿意开始行动,会把原因推给“状态”:“等我状态好了,这些事都会水到渠成。”但这是很难实现的,因为不开始行动,状态不会自己变好。要考虑的恰恰是在状态不好的同时,坚持迈出一小步。
外化的声音
人在纠结的时候,头脑里总在自我否定,想法一会儿一变:想做的事,事到临头又觉得做不到;想放弃,又不甘心。怎样都不满意。
一个有效的应对办法,就是把所有的念头拿“出来”,变成两个或多个角色的对话。写下来,念出来,演出来,都可以。一个想这么做,而另一个刚好反对,如此而已。当几个声音都在一个人的头脑里,来回纠结,难免就让人感到困惑:“我是有什么问题?为什么明明想做的事,偏偏又做不到?”变成几个角色,一下就清楚了——就是头脑里同时有几个人嘛。几个人立场不同,意见谈不拢,也正常。这样的矛盾在生活里比比皆是。
我们在生活中都跟不同的人打过交道,很清楚意见不一致时该怎么办,那就是对话,充分的对话。友善沟通、各抒己见、求同存异。重点是,每个声音都要表达。不要预设只能存在一个声音,这是在自己头脑里的暴政——我们总认为自己只能有“唯一”的观点,从而造成了更多的困惑。有时候,允许不同的观点同时表达,本身就带来了沟通和解决的空间。
单双日作业
如果一个人同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它们又指向不同的生活方式,应对这种冲突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两者同时实现。只不过放在生命的不同时间,像是单双日或者单双周。比如说吧,一个人可能想佛系,又觉得佛系不好,放不下自己的雄心壮志,那么与其花时间纠结“哪种人生观更好”,倒不如两种都要:一半时间充分努力,另一半时间充分躺平。
这样一来,怎么做都可以,都是对的。
《先给失败找好理由》中用的就是这个方法。只不过并非按照单双日的时间划分,而是由提问者根据当天的心情,区分不同的状态。你可以看到这样做的两个好处:第一,他不需要追求“统一”的生活态度,那样就只有一半的时间是好的,而现在是两种状态都好,都有价值;第二,当他事实上开始体验不同的状态(而不是在头脑里纠结)以后,他会获得更丰富的感受,更清晰地辨别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有助于他进一步做出选择。
黑色想象
当一个人特别担心某件事的时候,如果劝他“别担心,事情可能不会像你想的那么糟”,这种劝慰往往没有用。“可能”的另一面就是“不确定”,担心正是基于不确定。对方一句话就可以反问回来:“万一呢?”
不要反驳,索性让他设定,担心的事确定会发生。
发生之后,再问一句:“然后怎么样?”
比如,有人害怕死,就请他尽情设想“假如你真的死了”,然后呢?坏事真的发生了,接下来会怎么样?世界末日并没有到来,生活还是会继续向前。人们先是震惊,然后逐渐平复,再然后呢?不同的人怎么面对?——很神奇,这一想当事人也不慌了,会冒出各种点子,也会看到积极的一面。回过头来,最坏的情况都能应对,现在又有什么好怕的呢?
乍一看,跟我们的常识背道而驰:害怕坏事发生的人,反而在“坏事发生了”的想象中获得安慰。除了被允许的体验,也是因为人们可以对想法进行深度加工。沉浸在害怕中时,人们并不真的了解自己在怕什么,只是有一个强烈的印象:“太糟糕了!”“不可以让它发生!”这时候情绪当头,没办法思考“最大的损失有多大?”“整个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应变了:“就算在最坏的情况下,我也能做点什么。”进行了这样的深度加工,才能最有效地减轻焦虑。
所以焦虑的时候,反而可以多想一想“最坏的结果”。越具体,越实际,越有助于摆脱焦虑。遗憾的是,身边的人往往都在劝说“别想了,不会有事的”,等于还是在强化这样的意思——“它很糟糕”,“确实不能让它发生”。等到双方陷入争辩,就更没有时间对想象中的灾难做现实化的处理。
实验者心态
这是一种给人出主意的方式。在提建议的同时,不对建议的结果做任何预判。这样,就把建议变成了实验。就像所有实验一样,因为猜不到结果,所以期待。结果可能印证实验者的假设,也可能刚好相反。
正如你看到的,我给的大多数建议都会强调“试一试”“我们看看结果会怎么样”,而不是胸有成竹地说“你照我说的做,保证解决问题”。后面这种说法一方面不负责任(谁真的能保证?);更大的问题在于它把“行动”的目的异化了。做事是为了期待中的结果,这反而让人畏惧不前。
做事不是为了结果,那是为了什么呢?
这就是做实验,实验的目的是探寻真相——无论结果符不符合期待,它都会增进我们对事物的了解,因为真实世界的规律就是如此。同样的心态也可以用在自己身上,很多事情都有可能事与愿违,但无论如何,我们会通过行动(实验)的过程更了解自己。为了确定的结果做事,就有失败的可能。但如果行动的意义在于自我探索,就无所谓“失败”。无论结果是什么,你对自己的认识都会增加,你会更清楚自己有哪些特点。有一些方法或许对别人管用,而你有另外的偏好。
试试看,带着这种心态做事,会不会更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