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哲学的顶峰和衰落
1.导论
古希腊有两位重要的哲学家,一位是柏拉图,一位是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当然是最早的一位。但苏格拉底述而不作,他的思想更多的是被柏拉图记载。我们来看看西方古希腊最重要的唯心主义思想家,甚至是西方古希腊形而上学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柏拉图。
柏拉图出生于雅典的豪门,他的父系和母系都是名门望族,在雅典的政治生活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柏拉图这个豪门出身,后来恢复了民主制的雅典,他遭到了很多平民的记恨。而且他最后追随苏格拉底,但苏格拉底被处以死刑,柏拉图在雅典就更呆不下去了。
柏拉图跑到了西西里,就是今天所说的意大利西西里岛。在西西里,当时有一位古代的希腊城邦叙拉古,今天叫锡拉库萨。叙拉古当时有一个统治者国王,柏拉图就想说服这个国王,就像当年孔夫子周游列国,想说服统治者接受他的思想一样。于是,柏拉图就跟这个叙拉古的国王讲他的治国理政的一些思想,结果这个国王对他的这套思想不感兴趣,但是这个国王倒是把他聘为太子师,让他教自己的儿子。不幸的的是,这个国王最后还是把柏拉图给送到了奴隶市场,准备把他当奴隶卖掉。结果正好在奴隶市场遇到了一个柏拉图的熟人,这个人就自己花钱把他赎了下来。从此以后,世界上就多了一个哲学家,少了一个奴隶。
后来柏拉图就离开了西西里,到别的地方去流亡。不久以后,叙拉古的国王死了,柏拉图以为自己的机遇到了,因为这个继任国王的正是之前他教过的太子。于是他有回到了叙拉古,想向这个曾经的学生,现任的新国王传输他的这套思想。但是没想到他这个学生对这套东西也不感兴趣。所以柏拉图几度来到西西里都碰了壁,最后他只好离开就回到了雅典。
雅典有一个废弃的体育场,柏拉图就在这个体育场建立起他的学校,开始收徒授学,史称柏拉图学园,又叫“阿加德米”学园。今天的大学“学院”就是从“阿加德米”这个词来的。柏拉图就在这个地方传授他的思想,一直到去世。后来,柏拉图的弟子们接过他的衣钵,柏拉图学园也跟毕达哥拉斯学园一样,存在了八九百年,一直到基督教全盛时代,才把这些希腊的学园给解散了。
总的来说,柏拉图学园在希腊影响非常大。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后来被解散了,但柏拉图的思想却传承到了后来的基督教,被基督教神学所吸收。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对后来的基督教神学产生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因此成为后来西方的显学。再往后到了近代西方的唯心主义,又顺着柏拉图的话题往下研究,把柏拉图的思想发扬光大。所以,后来英国20世纪的哲学家怀特海说“整个一部西方哲学史,就是对柏拉图哲学的一个注脚”,原因就是柏拉图影响太大。
2.柏拉图的主要思想
柏拉图有30多篇对话录,都存留至今。而这30多篇对话录,都是以苏格拉底为对话的一方。里面记载着苏格拉底跟各种各样的人对话,有些事真实发生的,有些事他自己有点牵强附会的拉在一块的。有些人都不是苏格拉底这个时代的人,他也说是苏格拉底与这些人的对话。比如《巴门尼德篇》,巴门尼德跟苏格拉底根本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但他也可以用巴门尼德跟苏格拉底之间的对话来表述思想。重要的不是是否真实发生,而是这种思想的碰撞。
柏拉图著作早期的对话,基本上是比较忠实的反映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到了中后期,柏拉图的对话录都是借苏格拉底的嘴来抒发自己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苏格拉底最重要的功劳就是通过归纳论证,来寻找一般的定义。苏格拉底自己非常形象的说,他是从他母亲那里学来的精神接生术,因此他也通过各种各样的结论,不断的深入,最后得出一个关于这个概念的一般定义。所以,一般定义问题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而这个一般定义问题,就涉及到“定义”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本身是由内涵的,所以到了柏拉图时期,就发展出理念论。
唯心主义本体论——理念论,柏拉图认为任何事物的最重要的就是它的本质规定性,而这个本质规定性就是它的概念,因为概念本身是含有内涵的。很多概念小学生是不懂得,比如动物马、牛他能懂,但是如果说“悲剧”,他就不懂悲剧是什么了。因此当我们在交流的时候,不仅仅是你能听懂我说话的声音,而是你能听懂这个声音发出来的这个词的内涵是什么,我们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交流。虽然每个人的理解可能有一定的差异,而且每个人很难精确的把这个概念的定义给表述出来,但是这个概念所包含的内涵我们是知道的。
实际上概念本身不仅是一个词,不仅是一个声音。它是含有概念所包含的那个内涵定义的,以及它这个定义所支撑的那个对象的。这就涉及到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而柏拉图的哲学实际上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柏拉图就是接着苏格拉底的一般定义,通过归纳论证,找出一个概念的一般定义,顺着这个往下走,所以柏拉图一上来就表述了一种理念论的思想。
柏拉图说我们可以美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我们说有美的事物比如美的人、美得树、美得马,另一方面我们说有美本身。这样就把美分开了,美的人,比如貂蝉、西施;美得马,比如赤兔等等。因此任何事物都有美的东西,而另一面还有美本身,而美的东西之所以是美的,是因为它分有和模仿了美本身。这句话内涵很深。二分法大家应该都知道,就像中国当年的公孙龙和惠施讨论的“白马非马”,白马不是马,当然黑马也不是马,灰马也不是马,那马到底是什么?
哲学是要动脑子的,至少我们得承认有三个东西,首先就是马所指称的那个对象,但是这个对象和你看到的白马、黑马不一样。你不能说没有对象,你又不能在现实中看到这个马,你看到的是白马、黑马。但是你得假定马这个概念所指称的对象应该还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你眼睛看不到,你用思想可以把它抽出来,就像命运你看不见,你不能否定客观上存在命运。
其次,这个概念本身有它的规定性,就是这个概念是由定义的。何为马?马之为马,一定得有它的一个规定。这个定义可能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精确表述出来,只能从事各行各业的专家才能精确的表述他所知道的这个定义的内涵。
第三,就是这个词,它叫什么。桌子它叫桌子也好叫table也好,都是指这么一个东西。这是最浅的一步了。至于它叫什么东西,它发什么音,它用什么语词来表述,又是另外一步了。
总之,首先这个概念指称的那个客观的对象,其次是这个概念的一套定义、内涵,最后就是概念的这个名称,柏拉图他强调的概念、理念,当然是把这些都包含在内了,既有它所指称的东西—美本身。同时,美作为美,又是一套定义的。最后,还有美这个词,是指称这个概念的,用于表述这个概念。
问题就在于,到底是先有美的人,才有美本身,还是先有美本身,才有美的人?这里说的在先,既包括逻辑上的在先,也包括时间上的在先。
我们的通常认为,那肯定是美的东西在先,我们看过美的树、美的马、美的人,然后我们把所有它的差异去掉,抽出一个共同的特点叫美,然后再头脑中形成美的本身、美的概念。柏拉图则告诉你是先有美的概念、先有美本身,而后才有美的人、美的树、美的马。而美的这些东西是怎么成为美的东西呢?是因为他分有和模仿了美的理念。后来,包括基督教神学、包括希腊主要的唯心主义,都是这个观点。黑格尔哲学是从概念开始、从逻辑开始,世界都不存在、自然界都不存在、人类社会不存在,什么都不存在的之前是概念在先的,这是西方的一套主流思想。所以从这里来说,柏拉图他是坚持概念在先,idea就是概念。
我们通常认为先有美的东西,然后我们形成了美的概念。柏拉图则认为先有美本身。所以,柏拉图认为,这个世界是两个世界构成的,一个世界就是我们看到的千姿百态的不同美的事物,或者各种各样的事物构成的;另一个世界则是由一大堆概念构成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我们眼睛看不到的,但是我们的灵魂可以把握。这个概念构成的世界叫感觉世界,这两个世界是对立的。感觉世界是一个非真实的世界,虽然你也不能说它不存在,它也是一个实在的世界,但是它确实不是真实的实在,它转瞬即逝,如过眼云烟。
而真实的世界是理念构成的世界,那个世界才是一个本真的世界。但是理念世界却是你眼睛看不到的,那个世界只有人的思想才能把握。所以柏拉图明确提出了这样一个美的东西和美本身之前的对立。当然,推而广之到一切,桌子本身和桌子的对立,马本身和各种各样的马之间的对立。这些所有的对立,它都是代表:一个方面有概念,概念构成了这个系统;一方面有模仿、分有这些概念的具体的东西。当然,至于怎么模仿、怎么分有?这才是重要的问题。柏拉图此时就表现出他诗人的特点,他说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他不讲了。
所以,后来亚里士多德批判他的老师,说柏拉图这种模仿说,就是一种诗意的比喻,不是一种哲学的辨析、不是一种逻辑的推理,而是一种诗意的比喻,柏拉图像作诗一样做哲学。其实我们可以为柏拉图辩护,柏拉图为什么要说理念比具体的事物更加本真,在逻辑上和时间上更加优先?
第一,举个例子,我们画圆可以用各种各样精密的仪器画出各种各样的圆,但是世界上最圆的圆是πr2,这是最圆的圆,那是一个概念。从这里看,中国的中庸也是这个意思,中庸就是一个理想状态,真实情况永远都是两边偏,过或者不足,理想状态永远是概念。从完美上来说,当然是概念更优越。因此我们只能说不完美的东西,是对完美东西的模仿,而不能反过来说,完美的东西是对不完美东西的模仿。
第二,我们在从发生学上来为柏拉图上辩护。最初这些美的、具体的东西是怎么来的?比如我们拿桌子来举例,一方面有桌子的概念,一方面有这张桌子。在世界上没有桌子之前,是那个创造第一张桌子的工匠,他头脑中有这么一个概念,不管这个概念叫桌子还是叫table,这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头脑中已经有了这么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它是由规定的、有它的内涵的。工匠要造这么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用来吃饭的、用来写字的,它和用来坐的是不一样、和用来睡觉的地方也是不一样的,然后这个工匠们按照这个概念创造了一张又一张的桌子。任何桌子都是不完美的,只有一个桌子是完美的,那就是桌子的概念。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