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研究课题申报
一、选题价值与意义
1、政策依据: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简称“双减”政策。政策提出要坚持学生为本,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学术理论:20世纪50年代末60年初,以马斯洛、罗杰斯、凯利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学观首先在美国兴起。纵观历史,我国自古提倡的儒学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无论是孔子的“有教无类”,董仲舒的“性三品”,魏晋的“玄学”,还是宋明理学所探讨的“礼”和“性”,都是关注“人”的本身。人本主义教学观根据人类自身的发展特点,主张“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是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个体。人本主义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主张认知与情感相结合的教学。倡导学生个性化的自我评价。提倡情感化的师生关系。
3、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与能力最主要的途径,而数学作为中学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类的学科,在双减教育政策的背景下,教师应该以提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教学目标。为了切实达到这一目标,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教师应该注重好课堂多个环节的运用,减轻学生课后负担,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贯穿其中,构建高效课堂。通过本次课题的研究,旨在落实双减政策,运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探寻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手段,从而达到数学课堂提质增效的目的!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减负增效”是多年来实施素质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减负不等于不要负担,人只有在适度的负担和压力之下,其潜能才能的以激发、得以发展。“减负”减的是过重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在较为愉悦的环境中学习。
双减,就是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作业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做作业,是个学生就跑不了,但问题是一些学校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既达不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又占用了学生正常的锻炼、休息、娱乐时间。这一政策的初衷是为学生减负。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具体举措有:
1、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
2、提升课后服务水平不允许补课了,孩子的空余时间怎么安排?
3、提升校内教育教学质量;
“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研究”是指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教学目标,减轻过重的作业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也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增强学生把握知识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
本课题主要针对减负提质增效的教学研究,使教师的数学教学能够为有效的减负提质增效提供更多方法。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明确高中阶段数学学科对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对高中数学每一个学科核心素养都给出具体的课堂实施环节以及教学载体,使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贴合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2.在教学过程阶段,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重难点设计,解决让教师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课堂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这一根本问题;
3.探索合适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方法,使之更加贴合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认知发展,由学生积极自主的完成课堂内容的探索和学习,从而减少学生听讲的时间,更多的展示自我和深入思考;
4.如何通过教学过程中对于数学知识的加工和深入探索,提升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热爱以及对于数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5.如何设计合适的教学例题以及练习梯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基础到综合,由学生完成知识的迁移和延伸甚至新知识的生成,解放教师,让课堂真正变成学生思维碰撞和知识产生的地方,教师作为引路人和引导者,把握课堂主体方向;
6.提升高中生对于数学课堂的认识,不再将其视为死板、无聊、单纯听老师讲的满堂灌;
7.通过对课堂增质提效的研究,提升“双减”背景下教师对于课堂以及学科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养,更加贴合当今时代的需求;
8.通过课堂实例以及数学建模,提升学生对于学科应用和高中阶段学习的认识,理解学习的必要性和数学学科的实用性,了解社会对于新时代的青少年新的要求。
三、研究步骤与成员分工
课题研究的步骤与成员分工:
1.准备阶段
确定研究课题(共同确定);
分析论证课题(陈叶芳确定选题价值与意义,刘校,张陇生、解颖聪负责核心概念的界定。武小东、闫丽负责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填写申报表,进行立项申报(共同申报)。
2.实施阶段(2023年5月—2023年11月):制定研究方案,开展实践研究;收集相关资料,建立研究档案(案例、反思、学生实践情况调查);反思研究实践,总结研究经验;调整研究方法,继续实践研究;回顾研究实践,总结研究成果。
2023年5月4日----6月14日,搜集资料,做好课题研究的理论准备。
2023年6月15日---6月18日,整理资料,做好开题报告。
(陈叶芳搜集政策依据,刘校,张陇生、解颖聪搜集教育理论,武小东、闫丽搜集现有研究成果并整理)
2023年6月19日---7月20日,进行课堂实践研究。(陈叶芳负责案例分析,刘校,张陇生、解颖聪负责教学反思,武小东、闫丽负责学生实践情况调查)
2023年7月20日---8月31日,根据课堂研究结果总结研究方法。
2023年9月1日---11月14日,理论与实践研究相结合,整理中期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2023年11月—2024年8月):总结实践经验,撰写研究论文(理论性、指导性较强的课题研究论文);整理研究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2023年11月15日---2024年8月20日,把研究结果整理为论文或专著发表,并鼓励参加研究的学生积极参加学校活动,进一步检验研究结果。
(共同进行,每人一篇研究成果)
2024年8月21日--2024年8月25日,整理结题报告。
四、预期成果
1、形成高效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计划、实施、小结、实践、修改、完善等环节,围绕高效课堂进行积极探索,形成一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如“问题引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少练精练的作业模式。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教学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通过搜集课题研究资料,提升了教师的理论素养。通过实践和理论的反复研究,和课题研究成果的准备提高了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3、撰写一篇课题研究论文和一份课题研究报告。
发表课题研究论文两篇,整理研究报告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