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思考合集

对「日用即道,日常即道」的浅见

2020-03-28  本文已影响0人  WendaoSolemn

橄榄球模型

「日用即道,日常即道」,这句话里的「道」指的是规律、本质。「道」本身就是一种抽象理念,是对事物规律本质的概括,其本就蕴含在事物之中。我们找到并理解「道」的过程,就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理解了「道」之后,无论是为了验证自己对「道」的理解,还是为了体现「道」的价值(生命力),便会从抽象回归到具体。

这个「旧具象-抽象-新具象」的「三部曲」可以形象理解为一个橄榄球🏈模型——两头小,中间大。两个「具象」部分可以形象理解为橄榄球🏈两端的端点。

认识「道」的三个阶段

我们对「道」的认识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阶段「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对应于橄榄球模型来说,第一三阶段就分别像是橄榄球🏈的各一端,第二阶段就像是橄榄球🏈的中间「肚子」部分。

三个阶段的特征

1️⃣第一阶段是只知道What,不知道Why

只看得到「道」在生活中的具体呈现,但是不知道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譬如自我管理的「道」呈现出来就是一个人做事井井有条、利落高效,而且还多种事情交替配合,成果丰硕。

2️⃣第二阶段是抵近深究背后的Why,而忽略What的具体形式

这阶段自己会根据大量的观察记录进行深入思考,从具象中剥离出抽象,得到对其本质的进一步认知。譬如综合时间日记中记录,对一周/一月的熊猴时刻做反思,认识自己在实践中的优点和缺点,扬长避短,顺势而为。

3️⃣第三阶段是知道了Why后,回归到What,用更简洁明了的How实现What,得到真正的How Good

这阶段自己的认知已经比较深邃,技能也比较醇熟了,基本符合小能熊课程里的这句话「所谓成功,无非是每日做工。渐渐地,有能力达成写在本子上的每一个目标」。并且,自己的价值重心也从以「了解自己」为主过渡到以「创造自己」为主。

概括性总结

所以「日用即道,日常即道」是对一个「旅程」的概括性总结。

什么「旅程」呢?即:

生活的诸多What有了亲身切实观察记录后,对Why有了深入学习、思考后,再回归自己需要面对的What,回归自己的生活,用简洁高效的How实现关键的What而得到自己真正需要的How Good

延伸认识

「日用即道,日常即道」描述了「道」从日常中来,又回到日常的两个确定状态,就像是橄榄球🏈的两端,而我们的践行反思就是橄榄球🏈的中间「肚子」部分。

没有我们自己的践行反思的话,尽管「道」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里,但是我们也只会毫无觉察,完全无知甚至更可怕的是自以为是;而只有经过自己长时间的践行反思之后,我们才能对「道」有觉察,有更深刻的认知,才能简化生活,简化人生——这就是「越本质越简洁的东西掌握起来越难」的原因。

「日用即道,日常即道」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克制极致」,唯有「克制」才能聚焦精力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核心事务上做到「极致」,才能反思到事物之中蕴藏的「道」;理解了「道」后又会更加克制,更进一步地抵近核心关键,用80%的精力只做这20%的关键事务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