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总结

2022-01-12  本文已影响0人  Real_man

又一年过去了,公司经历了很多很多变化,市场的股价,一些不好的舆情事件,不过好在年底暖心计划让新的一年来的更温暖。

奶奶辈的人问:“你对这个社会有什么贡献吗?” 好像没有做什么贡献... 但也没有让社会变差吧。

作为普通的打工人,太大的事情管不了,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齐天下”,从穷到达,回看今年,Flag完成了吗?有什么变化吗?油腻了还是老样子? 有遗憾吗? 有成长吗? 在新的一年刚开始,给过去画上一个句号吧。

21年在做了什么?

Flag?

回顾当时的计划做的,也不能说只是喊一喊,是当时有这些想法,但是描述的很模糊,没有持续的跟踪、更新完成情况,任由其发展,和最初的版本记录下:

整体做的很差,不确定的成长... 想一想人生能有多少个一年,对设定目标上也要有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才行。。

做到的:

没做到的:

意外的:

有什么变化?

问老婆:你觉得我在21年有什么变化吗?

答:变得会享受生活了;之前主要关心自己的工作,其它的事情都不关心,然后现在看武侠小说,还去找一些美食,开始关注更多的事情了。

享受生活,也许是一种放纵,不注意的话会让自己的内在变得油腻无聊,希望不要有这种趋势... 需要享受生活,但能在生活中有更多的新的发现新的店、新的玩的、新的想法,可能是更快乐的一件事吧

个人觉得自己核心的变化:更加关注和自己、和身边相关的比较实际的东西; 就是一个意识变化的过程,不会让人变得特别好,也不会变得很差,就是常规的改变;

实际的东西是身边的事情,哪里有吃的?哪里有玩的?自己最近工作怎么样,最近遇到了什么事;之前是关注书本上的方法论书籍,做笔记,但是实践少。

自己是有想要变得更好的想法,做的过程中,觉得自己的动作太僵硬了,参考旁边更厉害人的做事方式,对自己有些影响。好的影响就是关注实际的事情,实际的问题去学习,关注的事情也比之前多了; 不好的影响是光想,不做,不记,不能形成积累。 还有生活上吃喝玩乐变多了,也许这些可以给自己的思考提供更多的素材吧。

个人的问题?

回想整个21年,个人做事情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我觉得自己在凭感觉做事,凭感觉做事:是没有思考,没有明确的规划,做事情没有套路,没有结构,没有方法。随便做。

到陌生的城市怎么玩?凭感觉玩,想起来还有个同事,去找他玩玩... ;地铁站怎么出去,先朝前走再说,近视看不到路标,不带眼镜,容易走错。

吃什么东西?一会想吃这,一会想吃那;

凭感觉做事,可能很多人都会这样,我感觉XXX,很正常。放在生活中,对事情要求没那么高,凭感觉也没多大的影响,凭感觉无法就是走到犄角旮旯,或者走到新的风景优美的地方,对人没什么很大的影响。

如果是凭感觉学习,那就是也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就如同21年的技术成长目标一样,太模糊了,想起来什么就学点什么吧。

那如果放在工作中,凭感觉影响可能比较大,凭感觉做,给人不确定感,事情做的对不对可能就是靠运气,有多个需求,我觉得这样做业务上应该会觉得不错... 不是,工作上我认为还是要去确定感更强;合作的人需要知道你正在做什么,事情的进度到哪里,有明确的掌控感,有文档约束,日期约束,不能凭感觉做。 上半年凭感觉做事情比较多,过去一直没有产品、运营、BU人手不足的时候,一个人搞项目,没那么多要求, 下半年开始和更多人合作,发现这样容易被投诉,也在改了,给人确定感,没有Suprise。

什么是不凭感觉做事情呢?

自己去吃虾,只知道吃的是虾,但是有人知道这是皮皮虾,还是对虾,还是虎虾,还是大头虾... 还能知道每种虾适合做什么菜好吃;

自己看武侠小说,就是那个人物牛逼,那个人物做了什么事情,但是有人就能从书中看书另外一个世界,人物和当下社会有什么联系。

凭感觉去健身,长时间也没什么进步,但有人想增肌就增肌,想减脂就减脂,控制的了自己的身体。

我觉得凭感觉做事代表对事情没有思考,只是看到了事情的表面,也没有持续的累加自己的经验,让自己丰富。不凭感觉做事情的人是有规划的,能看到更多的细节,是真的靠脑子在做事情。 就比如《一年一度喜剧大赛》里面很多的生活剧,他们就是没有靠感觉做事情,而是在思考怎么做事。

那要时时刻刻的脑子紧绷起来吗,不断想生活中的事情吗?

那肯定也不行,做不到,也抓不到重点是什么。

做事的套路,做事的结构,做事的方法,说的也许都是同一个东西,就是做事情有没有套路,脑子下意识的运用这些套路,不断的积累自己做事情的套路。 前期可能需要刻意训练,后面就是就是自然的去套用这些东西了;

用套路和感觉的区别应该是,凭感觉你不知道先后顺序是什么,用套路可以1234的去做,但是这个套路一定要适合自己,参考书本,不能生搬硬套。

中间对方法论有点失去兴趣,总觉得离生活有点远;到最后发现还是要积累方法论,积累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方法论。 这样才能思路更清晰,工作中给人确定感,到生活中可以试试,看看是不是更有趣还是更无聊。

2022怎么做?

趁春天还没来,种下种子;吸取经验,积累自己;

在公司待久了发现,我觉得深度思考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内部一些调研显示60+%阿里人的阿里同学希望能在新的一年里晋升成功,难怪晋升这么难。大家技术上差别很大吗?努力程度有什么很多的差距吗? 大部分同学都很努力,技术都很优秀,“都很卷”,那能让大家拉开差距的是什么呢?

表面看起来相似,但是内部的思考能力看不到,而也可能就是最根本的因素把。 他能洞察业务,我洞察不了;他能通过技术创新,我创新不了;

实现功能不难,难的是在业务、在技术上想的更深,想的更多?

问老板:怎么才能做到独立思考,深度思考?

答:看你平时有没有刻意的训练自己做这件事情,不断的训练养成习惯。

多关注实际的问题,不要硬搬书上的东西,书是用来当字典查的,结合实际问题去思考解决。

也不要太急躁,这是长期的过程,认真的做好手上的事情,多总结总结套路,也可以学习别人的套路。

自己当前的老板,在开始讲一件事,就会让人耳目一新,就是觉得不同于外面搜到的观点,但是又很有道理。比较会思考吧。

也听到一些其它观点怎么锻炼深度思考:它需要多输入,多输出,多实践,多复盘;

好像深度思考要做的事情就不多: 多刻意训练、解决实际问题;多输入,多输入,多实践,多复盘。

不断刻意训练:

那能通过设定KPI的方式训练思考能力吗?

比我厉害的人说不要太急躁,能提出这个问题一般代表想法还是还是很急躁。

不要急躁说一定要掌握那个东西,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长期的习惯,刻意的训练,聪明的训练,总结和思考;

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方式和方法,一定要自己去总结,有的人可能需要看书来锻炼,有的人可能是通过日常做需求不断的锻炼,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方式。

可以当成自己的目标,对自己总归还是有好处的。

毕竟也是一个摸索的过程,那就厂商给自己设置一些TODO,不断的更新这些TODO看自己能否有所提升,依据刻意训练输入,问题,实践,复盘... 继续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