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简友广场心理

是陪着,还是伴着,是安排还是商量,该如何选择?

2024-01-06  本文已影响0人  沫如逸夏

前几天和闺蜜聊天,谈到教育孩子时她感慨道:

“我们小时候,父母也没怎么管,照样学习长大,现在的孩子可真难教。”

其实,孩子始终是孩子,不同的是父母。

康德曾说过:

“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不能自我主宰的孩子,是很难从“他律”走向“自律”的。

孩子不自律,父母需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模式

之前,河南的7岁男孩小曹,在网上火了,并且得到了人民日报的点赞。

去年的小曹,还是个奶呼呼的小胖子,爸爸决定带儿子跑步。

一年下来,小曹也从“3公里40分钟”,实现了“3公里15分钟”的提速,“小胖子”变成了“阳光小男孩”。

爸爸表示,在此期间,孩子有过哭闹、想过放弃,最终,在他的陪伴下都完成了。

看过这样一句话:每天高质量的陪伴,半小时远胜于一天。

然而,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如小曹这般幸运,能得到父母真正的陪伴。

有的父母,身在孩子旁,心在手机里(工作上);

有的父母,只是名副其实的“衣食父母”。

父母的世界,很大;而孩子的世界,只有父母。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切行为,都在无声的呼唤着父母的关注。

孩子是否能从“他律”走向“自律”,高质量的陪伴,是第一道关。

陪伴在质,不在量。

哪怕每天抽出10分钟,对孩子全身心地灌注,一年下来,孩子也能集齐一整“桶”的爱,去滋养他们的信心与坚定、专注与果敢。

前两年放假,我都会提前打听,给孩子报一些培训班,大多都会挑一些我认为对未来、对学习有益的课程。

然而,不仅效果不太理想,而且冲突不断。

有了这几年“出钱出力不讨好”的经历,今年我决定“躺平”,先让他自己拿主意。

没想到,孩子想的正好与我想的不谋而合,我再三确认、带他试课,再报名。

2个月的课上下来,几乎没让我操什么心。

自然,孩子也有沮丧、耍赖、喊累的时候,不过,相对于我强加给他的,他能更快地回到正轨。

有位作家曾说过:

“人受到的震动有种种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经上,有的是在道德上、感受上。

然而最强烈的、最持久的则是在个人的尊严上。”

感受到尊重,是一个人行动力的源头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自律,而是缺乏自律的动力。

所以,请把孩子当成成年人一样尊重。让他参与到家庭、生活的管理中来,承担自我管理的责任,形成自我负责的闭环,而不是“我为你好”、“我安排你做”的填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