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绘色》,不止欣赏N部电影
2018年7月31日 星期二 晴
《绘色》是一部非常有温度的书,读过便觉有话说,只可惜没有及时做读书笔记,多日后忘掉了许多细节,但书中文字的温暖、细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惩罚,便是去重读一次。
香港作家陈冠中评价此书:每一代人都需要当代人写些关于电影的好故事,但这种艺术已很少人能掌握。葛亮年轻,对电影钟爱,又有出色的文字感。这本书对他和他的作品,会是另一次飞扬。
重读之下,印象清晰了许多,对文章的脉络、架构、语言都有了更深的理解。
《绘色》不止对电影进行评论,且伴随了个人的成长记录,伴随了思想的愈见成熟,对电影对人生都注入情感的基调,不禁让人感同身受,受之引领走入光影世界,激起记忆的浪花,一次次揭开银幕的面纱,同时参悟人生的风景与深度。
该书的设计颇具匠心,作为“影评”类书籍,电影里的经典影像是少不了的,或大或小的图片,牵动你的视线。书名一“色”字,便也在色上作了文章,自序、前章、后章、附录都用了不同的浅淡的纸色。
作者葛亮,自言因了父亲与外公的影响,与影院有着不解之缘。因缘际会下,自小观影无数,又喜文字,并相信电影与文学到底是一衣带水的,于是写下《绘色》。“色取之于光影,绘之以文字”,“回首前尘,写下在微薄的年纪与电影间的故事。”
作为文字爱好者大抵都有这样的情怀吧,好看的电影生发感慨便以文字记之。于是,在葛亮的文字里一面是他为我们打开电影世界的门扉,一面是作者为我们打开的另一扇门,这门里记述了作者童年、少年、青年时期与观影经历不可割舍的历程,实在让人生出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的感叹。
童年记忆里命运多舛的木兰阿姨。木兰阿姨是电影院里一名临时工,会画电影海报,一心考美院,工作中喜欢上了新来的已婚的放映员,注定是一场无言的结局。放映员被调走,木兰阿姨也在后来出了事故,失了理想,泯然众人。
少年时随外公看外国的经典电影,《魂断蓝桥》、《码头风云》、《北非谍影》……外公不止为看电影,还为远远地望一眼姚奶奶,一位和外公有共同爱好的穿旗袍的优雅老女人。姚奶奶给“我”的少年留下深刻的印象便是看完电影颓然地说:他们就都是一个等字。这一等便也是外公他们的一生。
青年时期经常去裘静的音像店,她带了一个自闭症男孩。静如止水下却是有暗流涌动的。无意中我知道了裘静的秘密。裘静还经营一家叫“物质生活” 的酒吧,里面售卖毒品。我知道了秘密,裘静和她的音像店、酒吧便也永远地消失了。
前章的故事串联让人印象深刻,后章大多是影片分析和概括,须细细品读加之有观影的辅助方能真正领略其精妙。对于我来说下一步便是去观影,真正去感受电影的艺术魅力。
在书籍最后的附录部分,是李安与作者的对话,很高兴地读到李安提到了毛尖的影评书《非常罪 非常美》,自己也曾心有戚戚写下一篇读书笔记——《邂逅毛尖,领略电影世界的罪与美》。
合上书听一曲邓伟标的《千江汇流》,时而轻盈时而震撼的音乐和着葛亮细腻有感的文字激荡着我。每个人恰如涓涓细流,随着社会的浪潮向前奔涌,“时间永远分岔,通向无数的未来”,对人生的无力感和不可掌控的情绪瞬间弥漫。
其实,生活便是这样吧,蝴蝶终飞不过沧海,顺之无感,逆之便如逆流而上,生活始终还在你自己的手上的,只不过因了选择的不同便有了不可预知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