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自有诗意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
想必大家都还没有忘记春节期间的那一场诗词大会吧,当然我也和大家一样,被这一场饕餮盛宴所深深地吸引了。
《诗词大会》是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邀请了全国各个年龄段,各个领域的诗词爱好者共同参与诗词比拼。他们有着不同的背景,有着不同的经历,还有着不同的思想,但他们都跨越了这种不同,拥有着共同的喜好:古诗词,都怀着一腔热爱古诗词文化的热血。
相较于第一季,今年的赛制有所升级,成为了一大新亮点。在第一场个人追逐赛中的领先者,会与百人团中答题正确个数最多且最快的人进行一场“飞花令”的比拼,获胜者将直战擂主。飞花令这个环节可以说是整场比赛中最精彩的部分,它不仅考察了选手的诗词储量,更是两个人之间临场反应和心理素质的较量。
最终夺得本年度冠军的是一位16岁的来自上海复旦附中的姑娘,武亦姝。她在争夺攻擂资格的“飞花令”环节中表现得相当出彩。当时她与对手在围绕“月”字吟诗,她说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之后,被提醒重复,却毫不慌乱,微笑着脱口而出《诗经•七月》中的名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一回答让评委们惊喜不已,更让她成功赢得攻擂资格,并一举强势打败了北大的工科博士生陈更,成为了当期的擂主。令我叹服的还不止如此,小姑娘的偶像不是当红明星,而是词人陆游,家里的书架上只有陆游的诗词。成名之后谢绝所有来访,依旧做着那个诗词中的女子,她是一位真正的才女。
在第一场中有一位叫做张超凡的独臂女孩,同样让人印象深刻。这位姑娘一出生左臂就被留在了天堂,母亲告诉她,上天没有给你想要的,不是因为你不配,而是因为你值得拥有更好的。于是超凡开始不断地挑战自我,她甚至做到了一些常人都不敢尝试的事情,她在人生的磨砺中练就了一颗强大的内心。甜美的微笑,自信地应答让她赢得了全场的尊重。
还记得那位衣着普通、相貌平凡的农民白茹云,站在舞台中央,就像是有着“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气场。在那段艰难的抗癌经历中,是诗词在给予她力量,慰藉她心灵,陪伴她度过难熬的岁月。整个答题过程中,她都从容淡定,答对了全部的题。虽然没有留到最后,但她的经历和心态所引发的思考却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
第三场登台的王海军是一位修自行车的大爷,因为热爱,他把古诗词变成了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写诗与修车两者并行。而第四场的毕凯,他是从事高压电作业的。在如此危险的工作之余,却还不忘抄读自己最爱的古诗词。他们都拥有着一颗热爱诗词的心,所以不论身在何处,所做何事,诗词都与他们同在。
这场比赛异常地激烈,我也深受感染,仿佛置身其中,在与他们一起作答。有好多时候,明明就是耳熟能详的词句,却也答不上来,而且越到后面就几乎不会了。在听教授讲解诗词时,我发现我的诗词学习太过浅显,太过表面;看到飞花令时,我又发现我读过的诗词还太少;看到擂主争夺赛的时候,觉得自己的联想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也大大欠缺。另外综合起来自己的记忆力和临场表现力也远远不如别人。
我喜欢读诗,读古文,但在对古诗文的理解上做得远远不够。高中时期最怕的就是这两道题,得分率也是最低。真正的热爱是源心而发,又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呢?现在想来,我恐怕是不够热爱,所以才没有读懂吧。作为一个自诩热爱中华文化的人却对此知之甚少,我实在自叹不如,羞愧万分。我开始暗暗地下定决心,要从古诗词开始重新认识我们的文化。
从远古的神话开始,到《诗经》、《楚辞》,诸子百家,到汉赋、乐府诗和魏晋六代时期的骈文,再到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时期的小说,还有我们的现当代文学,(当然远远不止这些)这些就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最珍贵的东西,就是我们积淀了上千年的文化精粹。身为一个中国人,怎么能够不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呢?
现在浮躁的风气正盛,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学习而学习,浅尝辄止,亦和不学又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不能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其中的真意呢?诗词歌赋于我们而言,怕是已经刻在了骨血里,无论时隔多久,心里总是有着一份抹不去的情怀。其实我们都没有忘记,只是可能被施了魔法在沉睡而已,需要一声惊雷去唤醒它。诗词大会就是这声雷,不知道唤醒了多少沉睡中的灵魂。其实这样的节目还有很多,希望它们都能本着初心越办越好。
满腹诗书气自华。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中国古诗词大会》这档节目真正受欢迎的原因不仅仅是点燃了藏在我们心中对诗词文化的喜爱的火苗,更是让我们见证到了中国诗词文化的魅力之所在。它本就不是文人的专属,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踏进去的国度。
我相信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诗和远方”,每个人都可以去感受属于自己的诗意人生。就像季羡林先生说的:”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