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人的职场失败之路
《红楼梦》里的袭人近年来一直被当作职场精英典范拿来教育年轻人,其实这都是某些读者的误解。
袭人在职场成功了吗?她确实睡了宝玉,但这只是爱情成功,跟职业发展关系不大。她虽然以准姨娘的身份领了两年高薪,但并没有真正得到名分。陪伴宝玉到最后的其实是麝月。她得到人生幸福了吗?似乎也没有,否则就不会入薄命司了,而且判词只说优伶有福,那是说她给了蒋玉菡幸福,但她自己可未必幸福。
袭人是从小被父母卖掉来贾家的,因为遭遇了亲人的背叛,所以一切只想靠自己。晴雯、龄官、香菱等人都是因为被拐或者家破人亡才来做丫鬟,她们都渴望温暖家庭。袭人则对家庭没那么迷信,她相信幸福家庭只能靠自己创造。不幸的家庭留在家里也没啥意思,所以拒绝赎身回家。这样一个人,不会太迷信家庭温情,倒是更倾向于自我励志,所以袭人有争荣夸耀之心,立志职场奋斗。
袭人亦是贾母之婢,本名珍珠。贾母因溺爱宝玉,生恐宝玉之婢无竭力尽忠之人,素喜袭人心地纯良,克尽职任,遂与了宝玉。宝玉因知他本姓花,又曾见旧人诗句上有“花气袭人”之句,遂回明贾母,更名袭人。这袭人亦有些痴处:伏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服侍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只因宝玉性情乖僻,每每规谏宝玉,心中着实忧郁。
(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贾母手下有四个特别漂亮能干的大丫鬟:平、袭、鸳、紫。这四个丫鬟是她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她希望肥水不流外人田。当她把某个丫头送给外姓小姐,就意味着这个丫头最终可能要跟着小姐再嫁回来。贾母把鸳鸯留给自己,平儿是自幼给了凤姐,后来果然嫁给了贾琏。紫鹃被派给了黛玉,这个意思也很明确了。袭人起初是给了湘云,但是贾母犹豫了一回又撤回来给了宝玉,改派二等丫鬟翠缕跟了湘云,史家看联姻贾府无望,就改把湘云说给了卫家。贾母听说湘云说了亲还不太高兴,叫她以后别叫宝玉小名了。
袭人本身不是贾母最喜欢的性格类型,不够活泼也没啥口才,但是她的“心地纯良,克尽职任”无人能比,她也的确特别尽忠职守,跟了谁就一心扑在谁身上。湘云抱怨说她跟了宝玉,就不像先前那样对待湘云了。显然,她跟了宝玉,自然也把贾母放在脑后了。但是贾母喜欢她这种卖命的精神,她认为宝玉身边需要这样一个“竭力尽忠之人”。
袭人果然不负众望,一切为了宝玉着想,比宝玉亲妈和奶妈都亲,很多替林黛玉吃醋的读者恨恨说应该向贾母揭发袭人与宝玉偷试警幻所训的行为,其实要是贾母知道了一定连声称赞,因为她派袭人给宝玉就是为了让她满足宝玉一切(正当/不正当)的要求啊。只有袭人这种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不怕妒的人才能把工作做得如此周到。
贾母派了袭人和晴雯两个一等丫鬟给宝玉,她曾说过晴雯以后要给宝玉作妾,虽然没说要把袭人也嫁给宝玉,但袭人“素知是将自己与了宝玉的”,这话应该也没错儿。否则为什么只让袭人跟着李奶妈陪睡宝玉呢?为啥李奶妈一走直接让袭人接班陪睡呢?晴雯与袭人同岁,袭人能做的一切晴雯也都能做,如果只想让晴雯作妾,完全可以把袭人抽调走,直接让晴雯上,岂不是好?
贾母本意就是打算让宝玉纳两个妾。两个妾的功能不同,袭人温柔,百依百顺,可以满足宝玉生理;晴雯美貌高傲,心灵手巧有个性,可以满足宝玉心理上的需求。贾母明白男人心理——总是要红白玫瑰都有最好。有钱的男人娶女人,一种是拿来用的,一种是拿来宠的。袭人和晴雯分别具备了这两种彼此不可代替的功能。
袭人非常了解贾母对自己的定位,所以她做得非常好。然而自从她成为宝玉的女人之后,她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她对宝玉的感情超出了主仆,超越了作为宝玉丫鬟和姨娘的界限,她把自己当作了宝玉的正妻。而且作为宝玉的第一个女人,作为绛芸轩和怡红院多年的管家婆,这种良好幻觉一直维持着。
很多人读“情切切良宵花解语”一回,感觉袭人就像宝玉妻子一样苦口婆心劝他上进,因为袭人并不把自己真正当作奴才。她与那些家生子丫鬟不同,外边的父母是自由人,哥哥已经整理得家成业就,如果她想恢复自由身也完全可以(事实上,贾府败落后袭人下场不算太坏也是跟这个有关),但她愿意留下,不仅仅是贪慕荣华富贵,她自己对做奴才一事是非常怨恨的,她之所以留下,是因为他爱上了宝玉,有了正头夫妻的感觉。
在宝玉挨打之后,袭人的表现完全不像一个丫鬟:
袭人满心委屈,只不好十分使出来,见众人围着,灌水的灌水,打扇的打扇,自己插不下手去,便越性走出来到二门前,令小厮们找了焙茗来细问。
(第三十三回 手足耽耽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贾琏挨打,平儿只是抱怨和哭,薛蟠挨打,香菱哭肿眼。宝玉挨打,黛玉也是哭肿眼。而袭人呢?她是满心委屈!而且这委屈还想要使出来,她想怎么使?只有当你把一个人视为个人独占的物品时,这物品受损,你才会觉得委屈,才想要使性子。此时袭人已经不把宝玉当主人看了。
袭人第一个想使性子的人是宝钗,因为茗烟说宝玉挨打的原因一是薛蟠揭发了宝玉养戏子,二是贾环说宝玉致死金钏。宝钗却是一个有是非观念的人,虽然前一秒还在心疼宝玉,娇羞怯怯,这一遇到原则问题,立刻斩钉截铁保护自己亲哥哥:
“你们也不必怨这个,怨那个。据我想,到底宝兄弟素日不正,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就是我哥哥说话不防头,一时说出宝兄弟来,也不是有心调唆:一则也是本来的实话,二则他原不理论这些防嫌小事。袭姑娘从小儿只见宝兄弟这么样细心的人,你何尝见过天不怕地不怕,心里有什么口里就说什么的人。”
(第三十四回 情中情因情感妹妹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宝钗的原则是自己亲人再不好,回家收拾,外人面前不能丢脸数落。况且袭人算是宝玉什么人呢?不过是个丫头而已,她有什么资格就委屈成这样,居然来挑唆人家兄弟不合?
宝钗的话让袭人清醒过来了,事后袭人“心内着实感激宝钗”。后来到王夫人处问话时:
王夫人见房内无人,便问道:“我恍惚听见宝玉今儿捱打,是环儿在老爷跟前说了什么话。你可听见这个了?你要听见,告诉我听听,我也不吵出来教人知道是你说的。”
袭人道:“我倒没听见这话,为二爷霸占着戏子,人家来和老爷要,为这个打的。”
王夫人摇头说道:“也为这个,还有别的原故。”
袭人道:“别的原故实在不知道了。”
(第三十四回 情中情因情感妹妹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很多读者看到这里赞叹袭人贤惠,不挑拨事端,其实要不是刚才宝钗提醒,袭人这回也就直说了,她那满心的委屈终于可以使出来了。但她不说贾环的事才是明智选择,一旦她说了,就落下了挑拨离间的罪名,王夫人一定会对她印象不良。
后来袭人在园子里遇到看葡萄的老婆子要给她尝葡萄,就说:“这那里使得。不但没熟吃不得,就是熟了,上头还没有供鲜,咱们倒先吃了。你是府里使老了的,难道连这个规矩都不懂了。……你们有年纪的老奶奶们,别先领着头儿这么着就好了。”
有人说这段表现了袭人的奴性,以我看恰恰相反,这表现了袭人的自尊。袭人若吃了这葡萄,她就是与这老婆子一伙了。她不吃,因为她已经把贾府当作了自己家,把自己当作了主子阶层的一部分,她是在教训这老婆子要守规矩。跟赵姨娘骂芳官“你是我银子钱买来学戏的……我家里下三等奴才也比你高贵些的”一个意思
——通常姨娘只被大家视为半主半奴。做主子的喜欢强调她们奴的那一部分,而她们自己则喜欢强调做主的那一部分。袭人也是这样。
袭人自以为跨入了主子阶层,忘记了自己是个打工的,同时把宝玉也视为禁脔。然而宝玉又哪里会对她专一呢?刚答应她规矩做人,转身就去湘云屋里吃胭脂。看见袭人的表妹就想弄家里来,他把袭人的汗巾、裙子之类随手就赠送别人,让袭人去替他安慰林妹妹,去多照应芳官……因为他得到了袭人,所以袭人显得没那么重要了。后来呢?后来袭人被宝玉踢得吐血。在这场感情中,袭人的单方面付出越来越多,代价越来越大。
袭人的醋多得吃不过来,她最开始是吃姨表妹的醋,宝玉当面夸她表妹漂亮,她立即声明人家“明年就出嫁”,之后又威胁宝玉自己要回家去,试探宝玉,引出良宵花解语。她吃湘云的醋,看到宝玉早起去湘云屋里洗漱就生气,气得宝玉要“焚花散麝”。湘云也说袭人“你不像从前待我了”,直到湘云订亲,她才恢复了正常态度,此前她是防备湘云的。在宝玉错把袭人当作黛玉“诉肺腑”之后,袭人说“神天菩萨,坑死我了”,宝玉拉她试云雨她都不觉得被坑,但是听说宝玉最爱是别人她才真感觉被坑了。
袭人情急焦虑之下,跑去向王夫人建议早日把宝玉搬出大观园,她知道自己虽然与宝玉亲密,但是毕竟不如那些识文断字的小姐们与宝玉更有共同语言,她不敢期望自己得到正妻的名分,但是她希望自己在宝玉心里是第一人。
不料王夫人并不真正担心宝玉与小姐们作怪,倒是更担心宝玉与丫鬟乱来,所以她没有给宝玉搬家,而是把监督宝玉私生活的任务交给了袭人,让她提前拥有了姨娘待遇。
在贾府,最危险的职位就是婚前姨娘,她们最美好的日子都在男主人婚前,一旦结婚,她们的命运就完全取决于正妻的人品。正妻善妒的,如凤姐、金桂,都会把婚前通房丫头赶走或整死,正妻脾气好的,如李纨之类,一旦丈夫死了,也会马上撵人。袭人是最早得到官方承认的宝玉姨娘,可是因为宝玉不争气,贾母和贾政夫妇都迟迟不肯让他成婚,连带着也不敢给他纳妾,因此袭人的终身也就夜长梦多,日久情变了。
这是袭人在职场失败的开始。王夫人的提拔使得她失去了民心,底下丫鬟嫉妒她,骂她花点子哈巴。因为与她同级别的还有贾母处同来的晴雯,贾母还没发话,袭人先从王夫人处要到了名分。此外,与宝玉有染的丫鬟也不只她一个,只有她先得到名分,别人难免眼红,她不得不以更辛苦的工作、更大方的应酬来安抚这些人。
为了安抚时常挑衅的晴雯,也为了自重身分、同时分担掉一部分繁忙的工作(因为挨踢之后她的体力严重受损,那个时代也没有工伤的补偿),她把近身伺候宝玉的位置让给了晴雯,而不是她自己的亲信麝月,为什么呢?因为晴雯本来就是紧随袭人之后的下一个准姨娘,资历上没有问题,不会引发异议。而且晴雯很自重,不肯与宝玉有染,袭人认为这样能确保宝玉不会爱晴雯胜过爱她,晴雯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很凶,对于一切垂涎宝玉的丫鬟都给予严厉打击,确保准姨娘队伍不会过速增长。
可是袭人错了,宝玉跟袭人很像,袭人是伺候了谁,心里眼里就只有谁。宝玉是谁伺候我我心里眼里就只有谁。小时候他贪恋李奶妈的乳汁,后来“长大了吃不着奶了”,就主张把李奶妈赶走。袭人把近身伺候的位置让给了晴雯,宝玉就与晴雯有了“共穴之盟”。所以宝玉跟他那卸磨杀驴的亲娘某种程度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晴雯被逐,宝玉就怀疑到了袭人,袭人也是百口莫辩,从此俩人感情有了隔阂。
更重要的是,升成准姨娘后,袭人的编制由贾母处到了王夫人处,表面看,工资更高了,但实际上引发了贾母的恶感。投靠了副总裁而得罪了集团董事长,这事划得来吗?
在元宵夜宴上:
贾母因说:“袭人怎么不见?他如今也有些拿大了,单支使小女孩子出来。”
王夫人忙起身笑回道:“他妈前日没了,因有热孝,不便前头来。”
贾母听了点头,又笑道:“跟主子却讲不起这孝与不孝。若是他还跟我,难道这会子也不在这里不成?皆因我们太宽了,有人使,不查这些,竟成了例了。”
凤姐儿忙过来笑回道:“今儿晚上他便没孝,那园子里也须得他看着,灯烛花炮最是耽险的。这里一唱戏,园子里的人谁不偷来瞧瞧。他还细心,各处照看照看。况且这一散后宝兄弟回去睡觉,各色都是齐全的。若他再来了,众人又不经心,散了回去,铺盖也是冷的,茶水也不齐备,各色都不便宜,所以我叫他不用来,只看屋子。散了又齐备,我们这里也不耽心,又可以全他的礼,岂不三处有益。老祖宗要叫他,我叫他来就是了。”
贾母听了这话,忙说:“你这话很是,比我想的周到,快别叫他了。但只他妈几时没了,我怎么不知道。”
凤姐笑道:“前儿袭人去亲自回老太太的,怎么倒忘了。”
贾母想了一想笑说:“想起来了。我的记性竟平常了。”
众人都笑说:“老太太那里记得这些事。”
贾母因又叹道:“我想着,他从小儿伏侍了我一场,又伏侍了云儿一场,末后给了一个魔王宝玉,亏他魔了这几年。他又不是咱们家的根生土长的奴才,没受过咱们什么大恩典。他妈没了,我想着要给他几两银子发送,也就忘了。”
凤姐儿道:“前儿太太赏了他四十两银子,也就是了。”
贾母听说,点头道:“这还罢了。正好鸳鸯的娘前儿也死了,我想他老子娘都在南边,我也没叫他家去走走守孝,如今叫他两个一处作伴儿去。”又命婆子将些果子菜馔点心之类与他两个吃去。
琥珀笑说:“还等这会子呢,他早就去了。”
(第五十三回 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
贾母说“若是还跟我”,明显就是提示不高兴袭人现在不跟她了。她真是不满袭人不侍宴吗?跟着她的鸳鸯已经自己跑去守孝,明显贾母就是借题发挥宣泄对袭人背叛自己的不满。这也是为什么在鸳鸯拒婚时贾母指责王夫人是
“你们原来都是哄我的!外头孝敬,暗地里盘算我。有好东西也来要,有好人也要“。
王夫人这样暗地里改动了袭人的编制,等于从贾母身边收买了袭人,拿谁钱给谁办事,袭人就此失欢于贾母。这样过了两年,晴雯被逐后,王夫人向贾母汇报时才说起袭人的事,说是“品择了二年,一点儿不错了”——原来这两年其实是试用期,虽然工资调整了,王夫人还是不放心,暗地里还在考验她,直到赶走了晴雯,“所以直到今日才回明老太太。”
贾母听了王夫人的汇报才高兴了,但是袭人这个叛徒她是不会就此原谅的,她说:“这不明说与宝玉的主意更好。且大家别提这事,只是心里知道罢了。我深知宝玉将来也是个不听妻妾劝的。”
贾母与王夫人达成了共识:宝玉一定不听妻妾劝,既然袭人能劝宝玉,那就千万不要让她成为宝玉的妾,否则就劝不动了。王夫人来禀明贾母本意是觉得袭人“一点儿不错了”可以考虑转正了,而贾母则建议“且大家别提这事”,于是袭人的转正被无限推迟了。
姨娘的名分就像挂在驴面前的一根胡萝卜,引诱它拼命前行,却叫它永远吃不到。袭人的命运与驴无异。她所投靠的王夫人也是个卸磨杀驴的高手。拙文王夫人卸磨杀驴的用人之道有相关描述。
一家上市公司在股票走势尚可时许下的期权,如果不能及时兑现,其实也有风险。袭人早从平儿处得知凤姐已经开始挪用月钱去放贷赚利息,而曾经贫困的她居然没能敏感捕捉到贾府将败的预兆,还是痴心妄想作姨娘,倒不如小红春燕给自己的前景规划更实际,这是袭人的情令智昏。所以每次看到有人说袭人不爱宝玉我就不能赞同,袭人哪里不爱宝玉?她就是因为太爱宝玉才会如此糊涂!
根据脂批和判词,袭人还是离开贾府嫁给了优伶蒋玉菡。很多人责怪袭人背叛宝玉,可是是否离开贾府又哪里是袭人这个奴才能自己做主的呢?据说袭人临别宝玉时说:“好歹留着麝月。”这话的意思竟似乎是宝玉赶她走的。袭人对黛玉的醋意也早晚会暴露吧?她终究是争不过黛玉的。黛玉的死没准儿也引发宝玉疑惑,宝玉像很多读者一样,不信命,只信小人作梗,加上对晴雯之死的怀疑,背锅躺枪的可能又是袭人。“如今我有妻有陪嫁丫头,就不必留着袭人了”——这样的话,宝玉未必说不出口。
只要宝玉执意赶走袭人,王夫人是决不会保护她的。因为她就只有这点儿利用价值,宝玉有了妻妾,就由妻妾伺候吧!王夫人对袭人许下的“必不负你”的承诺,与宝玉许下的“同死同归”承诺一样,都是一时的情绪化语言,最终都是无法实现的。这母子俩都是性格软弱、反复无常,袭人终究还是投靠错了人。
其实袭人还不如贾母更了解宝玉,宝玉不听妻妾劝。他要是知道哪个女人一定是他的,他就不会在意了。最好的方法是安静等着贾母安排,这样最终总能轮到她,而且作为祖母亲赐的姨娘,宝玉和宝二奶奶也不好撵她。然而她因一时为情所困、急于求成而提前从王夫人处得到了暂时的名分,结果失欢于贾母又失宠于宝玉,她自己所信赖的“菩萨似的”王夫人最终又靠不住,真是一子错满盘皆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