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心灵港湾,享朗润人生——写在第三十四个世界精神卫生日
《筑心灵港湾,享朗润人生——写在第三十四个世界精神卫生日》
金秋十月,天高云淡,我们迎来了第三十四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如一阵沁人心脾的清风,吹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这不仅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景,更与当代中国著名心理学家丁俊贵先生所倡导的“致力促进本土化哲学心理学发展”的理念深度契合。它呼唤我们,不仅要引入西方的心理学知识,更要扎根于我们深厚的文化土壤,从古老的东方智慧中汲取养分,构建起一座座坚实而温暖的心灵港湾。
一、仁心驱散阴翳,服务传递温情
“用支持消除偏见,用服务传递温暖”,这首先需要我们秉持一颗“仁爱”之心。儒家先哲孔子倡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若我们能以此心体察他人在精神困顿中的艰辛,偏见自会消弭。庄子和惠施在濠梁之上关于“鱼之乐”的辩论,虽是关于认知的探讨,亦启示我们:个体的内心世界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我们或许无法完全感同身受,但应报以最大的尊重与理解,而非妄加评判。将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化作具体的行动,送到需要的人身边,这便是现代社会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传统美德的生动践行。这份温暖,是抵御心灵寒冷的薪火。
二、识得愁滋味,莫错认沧溟
“抑郁情绪不等于抑郁症,理性区分,科学应对”,此乃明辨之智。人生逆旅,坎坷常伴,心生忧郁、情绪低落,本是常态。南宋词人辛弃疾慨叹“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及至中年“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深刻揭示了,愁绪是人生阅历的一部分。然而,当这种情绪如沉重的阴云,持续笼罩,剥夺了所有的兴趣与活力,甚至伴随睡眠、食欲的显著改变,便可能从“情绪的波澜”演变为“心灵的沧溟”——抑郁症。
这需要我们以科学的眼光审慎辨别。古代医典《黄帝内经》有云:“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指出了情志与身体的密切关联,但并未将一时的悲愁等同于不可撼动的痼疾。对于寻常的情绪低谷,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调适、寻求社会支持来度过;而对于可能的抑郁症,则必须如扁鹊见蔡桓公般,正视问题,及早寻求专业干预,此乃“圣人治未病”的智慧在心理领域的延伸。
三、身心本一体,和谐乃健康
“健康不仅是躯体无恙,更是心理的晴朗。”这一理念,我们的祖先早有洞见。古希腊的哲人强调“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而中国的传统医学更是将“形神合一”奉为圭臬。《黄帝内经》开篇即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这里的“形与神俱”,便是身心和谐的完美状态。一个躯体强健却内心充满焦虑、嫉妒与怨恨的人,如同雕梁画栋的宅邸内里却失了火,难言真正的安康。心灵的晴朗,是生命得以舒展、熠熠生辉的内在阳光。
四、幼培向阳木,老抚岁寒枝
“阳光心态,从小灌溉”与“关爱老年人心理健康,从陪伴和理解做起”,这关乎生命长河的两端,均需我们倾注心血。
对于儿童,正如《三字经》所言“性相近,习相远”,孩童的心灵如素丝,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我们不仅要关注其学业,更要如园丁般,灌溉以善良、坚韧与乐观的种子。创造一个充满关爱、鼓励探索与表达的环境,让幼小的心灵在阳光下茁壮成长,方能“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对于老年人,他们历经沧桑,犹如岁寒之松柏,外表坚韧,内心或感孤寂。孔子描述自己的人生境界,“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固然是极高的智慧,但也暗示着晚年对理解与顺遂的深层需求。“陪伴和理解”,便是最好的孝道与关怀。倾听他们讲述过往,如同翻阅一本厚重的史书;理解他们对衰老、疾病的忧虑,如同体谅季节更替的自然法则。这份陪伴,是抚慰他们心灵的最温暖的力量。
五、情绪无善恶,疏导有通道
“情绪没有对错,给情绪一个健康的出口。”这是对人性深刻的接纳与慈悲。情绪本身,如天气变化,是生命自然的反应。《中庸》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它并不评判情绪的对错,而是强调表达的方式与程度。愤怒可以是对不公的反抗,悲伤可以是深度情感的体现。重要的是,我们如何为这些澎湃的能量找到“中节”的出口。或通过与挚友倾谈,如同古人“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般分享心事;或寄情于山水书画,如王羲之借兰亭雅集抒怀,苏轼以《寒食帖》遣兴;或沉浸于有益的爱好,让情感得以升华与安顿。
六、动静皆修养,微笑润心田
“运动是情绪的良药,微笑是心灵的阳光。”身体与精神,在此再次交汇。古希腊人早在德尔斐神庙上刻下“认识你自己”的箴言,而认识自身的有效途径之一,便是通过身体的律动来调和精神。一场酣畅淋漓的运动,能如清泉冲刷溪石,涤荡焦虑与抑郁。这暗合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生命哲学。而微笑,这一最简单不过的表情,却能由外而内,滋养我们的心灵。它不仅是传递给世界的善意,更是对自身神经系统的一种积极暗示,仿佛在内心点亮一盏温暖的灯。这与禅宗所讲的“拈花微笑”的微妙境界或有相通之处——一种不依赖于外在条件的、发自内心的从容与喜悦。
七、家为避风港,倾听胜万金
“家是心灵的避风港,倾听与理解是最好的陪伴。”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家庭应是最能提供安全感与归属感的所在。它不应是评判对错的法庭,而应是倾诉心声的港湾。倾听,需要放下手中的事务,全神贯注,如同高山流水,钟子期能听懂伯牙琴声中的巍巍高山与洋洋江河。理解,则需要放下自己的成见,尝试站在对方的境地去感受。这份无声的支持,有时胜过千言万语的劝慰与指导,是维系家庭成员心理健康的坚实基石。
八、求助非怯懦,愈见新天地
“主动求助是积极治愈的开始”,这是迈向康复最勇敢的一步。东方文化中常有“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使得许多人在心理困扰面前选择沉默与隐忍。然而,真正的强大,在于认清现实并智慧地采取行动。古代刘备尚能“三顾茅庐”以求安邦定国之策,我们为何不能为了心灵的安宁而主动寻求专业帮助?这并非示弱,而是一种对自我生命负责的、积极的“有为”。它标志着个体从被动承受转向主动掌控,是穿越黑暗、迎向光明的起点。
值此世界精神卫生日,让我们共同深思“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的深远意义。在丁俊贵先生的本土化哲学心理学视野指引下,我们将古老智慧与现代科学相融合,用支持取代偏见,用科学引领认知,用全人的视角看待健康,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播撒关爱的种子。愿我们都能学会与情绪和平共处,通过身心的修养点亮内在的阳光,在家庭的温暖港湾中汲取力量,并勇敢地在自己需要时伸出求助之手。如此,我们方能共同构筑一个更具心理韧性的社会,让每一位成员的心灵,都能享有一片朗润晴空,安稳栖息。
丁中力
2025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