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女神作品集读书笔记有些文章不一定是为了上首页投稿千字文写作小组

《爱眉小札》:徐志摩与陆小曼的恋爱记事本

2016-05-06  本文已影响1818人  芊语芊寻

1924年泰戈尔访华,除了留下那张著名的岁寒三友照片,对于徐志摩来说,更重要的是他遇见了陆小曼。

自1924年相识,至1926年结婚,期间二人经历了颇为跌宕起伏的恋爱过程,更有徐志摩因舆论压力出走欧洲游历一事。

《爱眉小札》中的日记和书信写于1925年,正是二人陷入热恋,经历徐志摩访欧的时候。于是,他们在恋爱中感受到的所有欣喜、欢愉、纠结、伤心、患得患失统统真实地流露在纸上。

书中三部分内容在时间上其实略有倒置。

第一部分是徐志摩的日记,写于1925年8至9月,此时徐志摩已从欧洲回国,如陆小曼在序中所说,于是我们发见“幸福还不是不可能的”,可是那时的环境,还不容许我们随便的谈话,所以摩就开始写他的“爱眉小札”,每天写好了就当信般的拿给我看。

第二部分是徐志摩在访欧前及途中寄来的书信,写于1925年3至5月。

第三部分是陆小曼的日记,写于1925年3至7月,这两部分内容之间的时间有重叠,因此能够从中看到提及事情的来龙去脉。

例如陆小曼因突发昏迷就医,怕徐志摩担心而谢绝了好友要告知徐的好意,结果好友瞒着陆小曼打了电报,于是有了徐志摩的回信:早知你有这场病,我就不应离京,我老是怕你病倒,但是总希望你可以逃过,谁知你还是一样吃苦,为什么你不等着我在你身边的时候生病?怜爱之情溢于言表。

日记和书信是一个人性格最真实的反映。

在徐志摩的日记中,随处都能看到他纯真的秉性和对爱情炙热的向往。

“恋爱是生命的中心与精华;恋爱的成功是生命的成功,恋爱的失败是生命的失败”。

“眉,我恨不得立刻与你死去,因为只有死可以给我们想望的清静,相互的永远占有”。

“眉,我是太痴了,自顶至踵全是爱”。

徐志摩期待的爱情不是鸡豆或莲肉,有时吃固然痛快,过了时也没有多大交关,他祈祷他的爱是空气,有了就活,缺了就没有命的一样东西。

所以他记录下来的心情忽而兴奋得意忘形,“这来精神异常的抖擞,真想做事了,眉,你内助我,我要向外打仗去!”忽而又痛彻心扉至整夜不眠,“一点五十五分,天呀!二点十八分,疯了!五点欠一刻,咳!”

在他那里,每一分情绪都是十分的浓烈,喜便是狂喜,怨就是怨极。

而陆小曼,也会直白地表达“我的爱你,并不一定要你回答我,只要你能得到安慰,我心就安慰了”,可是,更多的时候,日记里流露出来的是她对徐志摩炙热感情的回应。

“他给我的那一片纯洁的爱,使我不能不还给他一个整个的圆满的用没有给过别人的爱”。

“摩,为你我还是拼命干一下的好”。

“只有你,摩!第一个人能从一切的假言假笑中看透我的正心,认识我的苦痛,叫我怎能不从此收起以往的假而真正的给你一片真呢!”。

还有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你也不要怨了,一切一切都是命”。

她一度还因为父母的苦苦哀求,决定牺牲自我的感情去挽回陆家的门面,于是在日记里对徐志摩说“你我的一段情缘,只好到此为止了”。

其实父母的苦苦哀求在徐志摩那头肯定同样经历过,但是和陆小曼不同的是,徐志摩是个性格更加纯粹的人。

理想和爱情高于一切,所以无论是父母的阻拦、哪怕断绝经济来源,还是为了离婚不顾妻子腹中的骨肉,在他看来都是为了实现自我追求必然要付出的代价,死都不在乎,这些更是眼都不眨一下。

陆小曼却远做不到如此纯粹,她要碍于朋友的情面,要顾及长辈的感受,当然也看重徐志摩对她的一片真心。

所以她做很多决定的动力都源自于外部,徐志摩坚定地追求,于是她不忍辜负;父母双泪俱下地哀求,于是她决定割舍自己的感情。

或许,这也是徐志摩死后,陆小曼一直与翁瑞午在一起的原因,面对翁的悉心照料,善良的陆小曼虽然心中满满的全是徐志摩,可是同样也不忍拒绝这点世俗的温暖吧。

整部信札,徐志摩的诗情画意自不必说,但是他的感情太过浓烈,文字读起来时常让人有过于满溢的感觉。

反而是陆小曼清新自然的行文风格,我更偏爱,尤其是写在山中第一次看到杏花却以为是下雪的那篇,夜里睡不着出去赏花,花瓣掉落在脸颊,好似情人的轻吻一般,读起来反觉亲切可爱,俏皮的性格活脱脱地印在字里行间。

徐志摩和陆小曼的爱情,满足一切经典的要素,足够激烈,足够跌宕,足够幸运,亦足够悲剧。

《爱眉小札》是他们感情的开始,更是最真实的纪念。这本信札虽然远非二人文字往来的全部,但是因其记录时间刚好于恋爱的风波期,所以是个很好的切入点,能够窥探二人情绪酝酿与波动的横切面。

于是,在徐志摩四十岁那年,为了尊重他生前“将来我们年纪老了,可以把它放在一起发表,你不要怕羞,这种爱的吐露人生不易轻得”的意见,陆小曼大胆地将这些书信和日记统统印在了白纸上,才有了我们后人追忆这段经典爱情最真实的一手材料。

读《爱眉小札》,感受到的是徐志摩的单纯与陆小曼的善良。

有的人会愿意写,二人后来情感不合的差异从开始就已初见端倪,可我总觉,从一个既定的结果反推过程,怎样说都是合理的。

假如二人最后白头偕老,是否同样的事就要改为相互迁就,方显真爱呢?

所以,我们大可不必追寻这些千丝万缕的联系,只顾从中感受一段美好的感情开始时,那些最真实的懵懂与悸动,怦然与伤怨,岂不更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