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加密资产将迎来共生曙光
“研究员张彧通认为加密资产和其他资产类别在未来既不是竞争,也不是合作,而是共生。”
201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世界银行春季年会刚刚于14日结束。在此次年会上,“数字时代的货币与支付”是作为公开研讨会的主题来探讨的。在此次研讨会上,认为去中心化的比特币模糊了货币、资产、支付的边界。起先,比特币被创造来用于加密支付;由于其脱离了中央银行的监管和使用价值的约束,比特币成为世界历史上增值最快最高的“资产”。这些运用分布式架构所创造的去中心化“货币”同时成为了价值不菲的“资产”。来自芝加哥大学的两位教授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近几年来,大约有超过70%的洗钱行为是通过比特币完成的。在比特币升值的这段时间里,全球的各类犯罪行动的洗钱行为也达到了峰值。这个例子反映出加密货币的实用主义,它们不是先验地被赋予了货币的角色。
从更加根本的视角来看,数字时代的货币与支付只是现象。伴随社会的发展,货币和支付的方式是会自然而然变化的。这符合哈耶克所说的,在自然的人类社会,总会有自发秩序的存在。张彧通认为,数字时代的自发秩序依赖理念和技术的双重加持。数字时代的理念促成了大量创新的存在,尤其是年轻的“数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s)越来越接受隐私保护、去中心化、个人价值等观念,包括加密货币、加密资产的新事物就会越来越有存在的理由。“数字原住民”最早见诸哈佛大学法学院的两位教授的著作,指的是自从出生就生活在数字时代的人类。第一批的“数字原住民”现在已经诞生,他们是从小接触数码产品的14岁到18岁年轻人,这个群体对于数码设备有着天然的信任,并且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圈。随着时间推移,这类小圈逐渐形成规模,并且成为新一代创新存在的文化和群体基础。此外,数字时代的技术提供了效率改进的可能,尤其是大量的前沿技术不断地从实验室走出来。数字科技抹平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诸多领域的发展差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发展中国家屡屡出现弯道超车。
数码设备、5G、区块链、人工智能正成为新一代创新存在的技术基础。未来的数字市场将会把具有差异的个人连接到一起,最具有大众代表性的数字时代“精神”——技术信任、信奉市场等等,将会在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竞争中胜出。建立在区块链技术基础上的分布式存储工具BiFi Pro,就将数字时代的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比较典型的案例,这个平台聚集了一批信奉去中心化的自由主义者,他们大多是数字的“原住民”,他们自发的将自己资源发布,以吸引和他们相似的人靠拢过来共享资源,而这些相似的人愿意用这个平台自有的加密资产来打赏以表示支持,他们相信平台本身技术的安全性和隐私性,相信自己可以主导,以期形成自由者的自由联盟。尽管区块链技术受限于“不可能三角”。在每秒运算速度没有显著提高的情况下,大量需要高并发的场景无法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改造。但以Ripple等为代表的创新企业。通过创设一套全新的汇款与支付体系,Ripple显著压缩了跨境汇款与支付的时间和成本,从而打破了不同市场之间的藩篱。
张彧通认为政策制定者需要意识到的一点是,加密资产是技术发展的天然结果,将会和其他的资产类别同时存在。未来在不同区域、不同时间里,它们相互之间的比重是会动态变化的。IMF和全球央行还应当注重与数据相关的治理内容。除了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相关的主题之外,制定一套通行的数据标准也相当重要。
【本文由优优财经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作者:旁观清者
文章来源:优优财经 http://uucj.com/article/9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