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白内障和老花眼?只需1招便可改善两种眼病!
注:本文版权是林顺潮医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我们眼球内的晶状体,是一个双凸透镜状的透明组织,具有一定的弹性,是眼睛重要的屈光间质。晶状体透过细如发丝的晶体悬韧带与睫状肌相连,由睫状肌控制晶体的弧度。当我们看近物时,睫状肌会自动收缩,增加晶状体的弧度,从而增强其屈光力,把影像聚焦至视网膜上,这就好比相机的自动对焦功能一样。
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老花和白内障就是其中常见的问题。晶状体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老化和硬化,弹性逐渐减低,失去调节的能力,即使睫状肌能收缩正常,晶状体也不能增加足够的孤度,以致看近物时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后而非视网膜上,产生模糊的影像,这就称为老花。老花是一种随着年纪增长而产生的生理变化,一般40岁以上的人群,不论是否有近视或远视等屈光不正,都会感到难以聚焦阅读太近的事物,要拿远一点才可看清。老花眼的度数每五年加深约五十度,到六十岁左右开始稳定下来,最深约在300度左右。
而晶体物质发生变性而变得混浊,使得视力衰退,视物模糊就是白内障。白内障和老花一样,都是因晶体退化而起,要治疗白内障,接受手术是唯一的根治方法。手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现代白内障手术,在清理混浊的晶体同时可以矫正近视、远视、散光等屈光不正问题,而通过使用多焦点人工晶体或双眼植入不同度数的单焦点人工晶体,达到双眼互补),可以一并解决或减少老花的问题。第一枚多焦点人工晶体在1987年由3M公司生产,经历数十年的发展。近十年来,多焦点人工晶体的设计已再得到改良,用于改善老花效果良好,甚至有早期白内障病人会要求透过植入多焦点人工晶体来进行矫视,重新获得远、中、近都清晰的视力。
图:单焦点人工晶体(左边),多焦点人工晶体(中间),自动变焦人工晶体(右边)
多焦点人工晶体
多焦点人工晶体主要分为衍射型和折射型两种。衍射型的多焦点人工晶体采取阶梯渐进衍射技术,在12个同心圆中呈现阶梯状的设计。但是,由于采取对光能进行了重新分布,部分病人会发生视觉质量的下降及视觉困扰。折射型概念比较简单,多为双凸透镜,晶体前表面有3-5个不同屈亮度折射区,光线不会被分开几束,不同区域负责远焦点或者近焦点成像,成像依赖于瞳孔大小,成像质量受瞳孔大小和人工晶状体偏位影响比较大。
图a显示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体通过同心圆衍射设计,图b为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体,通过数个不同的屈亮度折射区(绿色圆圈所示)来形成多个焦点。
多可获得良好的远、中、近视力
白内障手术前,病人可以根据双眼情况及生活上的需要,与医生商量确定术后目标视力方案及拣选适合的人工晶体。白内障手术中所植入的人工晶体多数是单焦点人工晶体,人工晶体没有变焦的能力,固定度数的人工晶体只能提供单一焦点的视距。换言之,如果植入看远距离的单焦点人工晶体后,近距离的影像就会看得不够清楚,需要配戴老花眼镜来进行近距离的活动,例如阅读。
不过随着近十多年来人工晶体的技术越来越进步,可以解决的问题就更多。多焦点人工晶体,可以形成两或三个焦点,病人手术后在看不同距离物体时,总有一个焦点会清楚落在视网膜上,这就能代替原本晶体远近聚焦功能。因为这一成像原理,手术后,病人多数能自动找到适当的焦点,获得清晰的影像,适应期可以是数天或数月不等。临床数据显示,约八成的白内障病人可以在术后获得远、中、近均不错的视力,不论看远或近都不再需要佩戴眼镜。
近年多焦点人工晶体不断改良,同时仪器侦测眼球的长度、角膜弧度等指标的准确度增加,因此人工晶体手术后的目标视力准绳度大大提高,加上连散光都可以矫正,因此多焦点人工晶体近年来对适合的病人来说已渐渐成为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
多焦点人工晶体适合人群
多焦点人工晶体的工作原理将光线分散为几束以产生几个焦点以形成远,中、近不同的影像,让病人获得在手术后不同距离的良好视力。眼睛健康状况良好,视网膜功能正常,手术后不想再佩戴眼镜的人士可以考虑这一选择。
但多焦点人工晶体需要将进入眼内的光线分散,因而可能影响影像的对比度和质感,如果眼睛本身已经存在会影响视力质素的病变,例如如角膜和黄斑病变患者等,术后的视力质素会被影响,所以这类病人不建议使用多焦点人工晶体。同样,对于术后视力质素要求高的病人,多焦点人工晶体也可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另外,同心圆衍射设计可能引致眩光的症状,对于经常夜间驾驶人士来说,可能是一个安全隐患,因此对这类病人多不建议使用。
另外,大脑也有可能无法适应因多焦而产生的影像混乱。不少用户都觉得多焦人工晶体整体的效果不错,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适应。研究表明,有2-3%的病人术后无法适应多焦点人工晶体的成像模式,出现不适症状而最终需要将多焦点晶体置换为单焦点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