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如此想当一名记者》
2017年3月19日
说实话,我不会做饭,但是每逢过年过节的时候,总需要在厨房作个帮衬。说白了也在就是母亲做好菜之后加一些调味品,这时候麻烦也就来了。在我问母亲撒多少盐、倒多少醋、拌多少味精的时候,母亲总会这样说:差不多就行。这样我只得继续问:差不多是多少?只有一人忙碌的母亲便会不耐烦地说:不咸不淡不就行了。所以在母亲眼里,她的“差不多”就等同于我的“不咸不淡”,就能保证我调出来的菜美味可口,但结果总是不尽人意。于是大年初一的团聚饭就成了我的“批斗大会”。那么,细究其因,是母亲的错还是我的错呢?整件事的源头是母亲在任用一个不会做饭的人帮助她的情况下,还没有用准确的方法告诉她怎么做。而我,不也在并不知晓如何正确处理的情况下因为一些责备便不再深究探索了吗?
我一直都不喜欢“差不多”这三个字眼,在生活虽然不可避免说一些“都行”、“随便”、“可能”的字眼,但是极其不喜欢。学习新闻后,更是对这些字眼心生厌恶。新闻的第一生命是真实,真实就要准确,对事实一是一二是二地描述。美国称媒体为“第四权力”,美国社会认为媒体起到不可磨灭的监督的作用,同时它也为社会大众提供发生在全国全世界各地的准确的最新消息。模糊字眼在新闻中是大忌。祝培岭先生在其出版书籍《数字新闻》中强烈强调准确使用数字对于新闻的意义,他认为写数字新闻对一名记者的要求极高,记者要给受众传递的是真实无误的,准确无虚的信息。我记得胡适先生也在他的文章《差不多先生》里讽刺有的中国人处事不认真,针砭国人敷衍苟且的态度。有这样一个实例,清朝灭亡,北京这座城开始现代化,因此需要建设用的工程蓝本和施工程序,当时的交通总长找到一本《大清会典》,这是记述清朝典章制度的典籍,偌大的一个北京城,而建筑规范的工程做法部分,只有薄薄几十页,为何如此?只因所有的数字都被改成“若干”二字。这就是中国人永远也逃不了的劣习。在新闻这一行业,这一劣习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多少记者因为一时疏忽导致自己的岗位丢掉,使自己的主编遭殃。有些记者自诩自己是为民请命,的确,所有的记者自觉不自觉地把这一点当成自己的使命,这也是能支撑记者一直走下去的支柱。但是也不可否认,部分记者为了自己的利益歪曲事实,颠倒是非,因为自己的懒散,不愿意再去深究事实,那么,这个时候,我觉得,他也就枉为是一名新闻工作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