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润读书笔札 l 庄子 外篇 天运 (三)
续 第四章
叙写师金对孔子周游列国推行礼制的评价。
提出不同时期应当制定不同的礼法制度,以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顺时而为。
11.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柤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
故譬如三皇五帝时的礼义法度,就像柤梨橘柚四类酸甜不一的果子,味道相反却都可口。故,礼义法度是顺应时代发展而变化的。
12.今取猨狙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必龁啮挽裂,尽去而后慊。
如今让猿猴穿上周公的礼服,它必会咬碎撕裂,褪尽而后快。
13.观古今之异, 犹囗狙之异乎周公也。故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 ,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观古今不同,犹如猿猴不同于周公。故西施心病而皱眉,邻里一丑人见此态美,回去亦捧心皱眉。
14.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 挈妻子而去之走。
邻里富人见此,紧闭家门不出;贫人见此,携带妻子避开。
15.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惜乎,而夫子其穷哉 !
只知皱眉美而不知皱眉美的原因。可惜,夫子会遭遇困境。
第五章
藉由孔子向老聃问道,来论道。指出名利、仁义皆是身外器物与馆舍,不可久处。及时导正,行正道。
1.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 ?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
孔子行年五十一还未悟道,于是往南至沛地拜见老聃。老聃说:你来了?我听闻你,北方的贤者,你也得道了吧?
2.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
孔子回:还未得。老子说:你怎样寻求的?孔子说:我从规范、法度方面寻求,五年还未得到。
3. 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也。
老子说:你又怎样寻求?孔子说:我又从阴阳方面寻求,十二年仍未得到。
4.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
老子说:是如此。假使道可以进献,则人们无不用来进献君主;假使道可以奉送,则人们无不用来奉送双亲;
5.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 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
假使道可以传告他人,则人们无不告知兄弟;假使道可以给与人,则人们无不用来给与子孙。
6.然而不可者,无它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
然而不可能,没有别的原因,内心不自悟,则道不会停留,外在无正行,则道不能畅行。
7.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 ,无主于中,圣人不隐。
出于内心的领悟,不为外界接受,圣人不会告知;从外界传入,心中不能领悟,圣人不会存留。
8.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觏而多责。
名誉,公众的器物,不可多取。仁义,先王的馆舍,只可停留一宿而不可久留,多见则多责难。
9.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
古时至人,只向仁借路,向义借宿,游于逍遥之境,生活于简朴的田林,立身于从不施与的自在园圃。
10.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采真之游。
逍遥,清静无为;简单,易生存;不贷,是不施与(予)。古人称此为采真之游(顺乎天性,随顺自然的得道状态)
11.以富为是者, 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
追求财富者,不能让人利禄;追求显赫者,不能让人名誉;迷恋权势者,不能授人权柄,
12.操之则栗,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鉴,以窥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
操控财权名禄,则战栗不安,舍弃则悲哀,心无明见,只窥视自己无休止追逐的东西,这是被天刑罚的人。
13.怨、恩 、取、与、谏、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变无所湮者为能用之。
怨恨、恩德、获取、施与、谏诤、教化、生存、杀戮这八种,导正的方式,唯遵循自然的变化,不为物欲所滞塞的人方能运用。
14.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
故说:导正,使之合乎正道。内心认为不是如此,天门(大道之门)则不能开启。
备注:此篇整理于二0二二年 五月读书笔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