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项羽的文化观——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项羽是个奇人,也是个人才。司马迁说“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即他身长八尺有余,力大能够扛鼎,才华与胆气超过他人。又说他“初起时,年二十四”即开始创业时年龄为二十四岁。项羽这个年龄其实已经不小了,因为秦始皇是十三岁即位当皇帝,即使那个被司马迁称为“极愚”的秦二世胡亥,当皇帝时也才二十一岁。项羽是下相县人,而下相县属于临淮一带;相本是一条水的名子,此县位于相水下游,故名。
项羽本应早成大器,因其出身名门,条件好。他的爸爸是谁,司马迁没有提,而是直接提到了他的季父项梁,又说项梁的父亲是楚国名将项燕,也即那个被秦将王翦围杀的楚将。又称“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即说项家代代为楚国的将军,被封于项地,所以他们才姓项氏。
项羽为何大器晚成?这或与其文化观有关。他对学习文化素来不感兴趣。司马迁说“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即他少年时学习文化一无所获;放弃学习文化之后,又学习剑术,还是一无所成。其季父项梁对此很生气,而项籍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即说认字写字学习文化,能达到记下自己姓名的水平就行了;剑术不过是对抗一个人的武术,不值得学习;我若学习,就学习那种能够抵御上万人的本领。要抵御上万人,那你就得有统御上万人的本领,显然项羽是以成为大将军为追求,这个雄心壮志或说目标是值得肯定的。但他给自己制造了一个矛盾,那就是学习军事谋略与学习文化的矛盾。他不知道文化是为将统御军队的重要基础。
此言集中反映了项羽的文化观。他从骨子里不愿学习文化,认为学习文化的目的和作用,不过是记下自己的姓名而已。这个观点实际上已决定了项羽不会有太大造就,反映了他头脑天真烂漫的一面。试想不学习文化,不掌握天文、地理、人间大道、事物学问,你要做王要处理林林总总纷纭复杂的问题,那怎么能行?当然此言也反映了项羽对军事的兴趣。可是他不知道军事并不能孤立存在,他须为政治服务;更不知道单纯依赖军事不可能统御天下啊。
他师从项梁学习“万人敌”的学问,也即学习兵法之类。但他“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即满足于浅尝则止,不肯深入钻研。项羽的特点是胆大无边,这也是其成就大事的一个有利条件。当年,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之时,他与其季父项梁躲在暗处一同看到了秦始皇,反映却大不相同。项羽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即说可以将其拿下让我来代替他。此言吓得项梁急忙把他的嘴堵上,告诫其:“毋妄言,族矣!”即说你千万不要乱讲话,那要被灭族的。
胆大,好战,少文化,不肯竟学,这就是项羽的特点,也是项羽的弱点。因为胆大无边,他从不知哪些不可为、哪些不该为,也从不计后果;因为少文化,他自然缺乏深谋远虑,更无法识破阴谋诡计;因为不肯竟学,他做事常常半途而废,才留下沽名钓誉的笑柄。常言道“时势造英雄”,其实时势也毁英雄;当他以巨鹿之战的完胜,拿下秦军主力章邯所部之后,当他成为楚汉战争的一面旗帜之时,因其弱点所酿成的他的悲剧命运,也同时无可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