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的思考(摘录)

2023-04-04  本文已影响0人  重遇文字重遇美好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的语言不同于生活用语和一般书面用语,是文学中更为艺术的语言。从微观上来讲,它的特殊在于词性的变异、语序的倒错、句型的变化,语随意成;从宏观上来讲,它的特殊在于不过分拘泥于语法逻辑,而讲究语言的传神达意,追求语言的高度凝练和浓缩。所以,很多时候,诗是不可解的,把诗歌一句一句还原成白话,犹如把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碾成不堪入目的粉末。

      诗,一定要读,一定要品。除了读和品,老师们思考更多的应该是读的方式和品的方式。

      诗歌是美的,可是美的传递方式是熏染而不是解析;诗歌的创作是将无形之物化为有形之物,可是诗歌的鉴赏评点则是要通过有形之物探究无形之情。那么怎么更好地熏染学生,怎么更好地通过有形之物探究无形之情呢?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法是通过删除或者改换词语造成新的语句,使之与原来的语句在语体雅俗、意义轻重、情感深浅、修辞润色等方面有差异,再通过对比和分析,引导学生揣摩文本用词之精妙。孙绍振先生曾指出:作品的解读应把文化哲学层面的分析方法转化为“还原”、“比较”这样可操作的方法。

                摘自《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