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夕阳梦语集锦成长励志

《曾国藩家书系列品读》(劝学篇):第三章 家书里的学问

2018-12-03  本文已影响23人  驽马渡江
曾国藩家书.jpg

上一章,我们谈到老曾一生熟读历朝历代二十三史“正史”、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古今大家文集,最终学贯古今,成为学问路上的集大成者。可以想象每一位大学问家都有自己做学问的方式方法,老曾平时又是如何做学问的?又有哪些治学途中的至理名言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呢?今天,我们通过《家书》里的蛛丝马迹,继续探寻下老曾的学问之道。

1、读书的目的是进德和修业,用功如掘井,一井通方百井通。

①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老曾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

②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六日,老曾致诸弟·讲读经史方法

若夫经史而外,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如读《昌黎集》,则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无非昌黎,以为天地间除《昌黎集》而外,更无别书也。此一集未读完,断断不换他集,亦专字诀也。

③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老曾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此语正与予病相合,盖予所谓掘井多而皆不及泉者也。

在老曾看来,读书的目的是进德和修业。进德是为了诚信为本、正直做人、修身齐家,实现一腔报复,方能不负此生。修业是为了不断学习各种文章、诗词歌赋、史料典籍等的读书方法,关键时刻可以自立安身。关于修业,如果希望做到业精,除了专一学习,没有别的办法。修业如挖井,与其东挖一口西掘一口,不如专挖一口井,一定要挖到看见泉水为止,那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

打个比方,我们知道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学海无涯,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学问之道就在于“精专”。何谓精专?我们读一个人的专集,比如说唐代名家韩愈的《昌黎集》,就不应当到处东翻西翻别人的书,而应该眼睛看的、耳朵听的、心里想的都是《昌黎集》这部书,必须一心一意专攻这部书,书不彻底读完、不研究透彻,就决不换他集,这就是精专的诀窍。

读到这里,我又想起了采铜老师《精进》一书中有一段话:“要想成为“T”型人才,你得先做出那一竖,站稳了,再做出那一横也不迟,而且能在某一领域深入钻研后再去涉猎其他领域也更能触类旁通,对提升那一横的含金量也很有好处。”由此可见,于学问之道古今中外都是想通的!只有在开始先做到了专精一路,日后才可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一通百通,真乃至理名言也!

2、学问有三途:义理、考据、词章,老曾首推义理之学。

④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六日,致诸弟·讲读经史方法

盖自西汉以至于今,识字之儒,约有三途:曰义理之学,曰考据之学,曰词章之学。兄之私意,以为义理之学最大,义理明则躬行有要而经济有本。词章之学,亦所以发挥义理者也。考据之学,吾无取焉矣。此三途者,皆从事经史,各有门径。吾以为欲读经史,但当研究义理,则心一而不纷。是故经则专守一经,史则专熟一代,读经史则专主义理。此皆守约之道,确乎不可易者也。

⑤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六日,致诸弟·讲读经史方法

于读书之道,有必不可易者数端: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通,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经以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

⑥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六日,致诸弟·讲读经史方法

读经、读史、读专集,讲义理之学,此有志者万不可易者也,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老曾指出,古往今来读书求学的途径有三种:义理、考据、词章,老曾首推义理之学。因为义理弄明白了,那做任何事情就相当于抓住了要害,为人处事有了根本。比如读经书和史书,就要穷究义理,搞清楚里边的来龙去脉,做到学一路经书就通一路经书,学一代历史就通一代历史。学习文史子集就得穷究义理,这是有志之人的学问要诀。

具体来讲,学习经书(四书五经),诀窍在于一字一句搞清楚,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天不通,明天再读;今年不通,明年再读。直到将一部经书彻底弄明白为止。学习史书(二十三史“正史”),就是以书中某个人物为第一视角,设身处地感受当时发生的事物及处理方式。类似于小说中的主人公视角,这样做会增加读史书时的代入感。尝试了一下感觉很棒,史书读起来也不再枯燥无趣。

3、做学问如熬汤,猛火在前,慢炖于后。

⑦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老曾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

予思朱子言为学壁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漫火温。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汤,遽用漫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

关于如何做学问,老曾借用宋代理学大家朱熹的说法“做学问好比熬肉汤,先要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炖。”做过饭的人都知道,炖汤时需要先用猛火将锅中肉的外表炖熟,而里边的肉因为热量传导不均匀大多还是生肉。因此需要在猛火之后继续用小火慢炖,直到里边的肉也慢慢烂熟为止。做饭炖汤如此,而学问之道正和此理。

很多时候,我们做学问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仅要看懂书中明面上的道理,还要理解和掌握书本背后所蕴含的深层道理,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猛火快攻可以帮助我们尽快掌握书本中字面意义上的道理。唯有理论结合实际,一事一例,边读书、边思考、边实践,慢慢消化掉书中的道理,化为自己明白和实践运用的方法论,才是彻底掌握书本知识的学问之道。

4、学问成功之道,在于格物,在于诚意。

⑧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廿六日,致诸弟·明师益友虚心请教

自我观之,其致功之处,则仅二者而已:曰格物,曰诚意。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物者何?即所谓本末之物也。天地万物,皆物也;日用常行之事,皆物也。格者,即物而穷其理也。如事亲定省,物也;究其所以当定省之理,即格物也。事兄随行,物也;究其所以当随行之理,即格物也......每日所看之书,句句皆物也;切己体察,穷究其理,即格物也;此致知之事也。所谓诚意者,即其所知而力行之,是不欺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此二者并进,下学在此,上达亦在此......诚意功夫,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笔之于书。

平时常听到一个词“格物”,今天就来具体谈谈什么叫“格物”,以及如何才能“格物”。老曾指出,学问的成功之道,就在于格物和诚意。格物就是穷究学习然后明白其理,诚意就是明白以后要力行实践。用一句话来总结:万事万物都可以通过认真研究和学习来明白其中运行的道理,然后将这些道理全部用实践来检验,因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做到格物+诚意就是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小时候,我父母曾经送给我一套书,名字叫《十万个为什么?》,这套书里的具体内容至今已经不甚记得了,但是这套书带给我的影响是一生的,从小时候开始,我通过读这套丛书,正式踏上了自己的学问之道,遇到任何时候,多问几个为什么?人为什么要长大?人为什么要读书?人为什么要学习?人为什么......一个一辈子都对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充满好奇和探索精神的人,这一生会活得稀里糊涂,不明不白么? 答案一定是不会。

今天,我们仔细品读这套《家书》,看到老曾的学问之道,就从对万事万物的“格物”开始,通过写日记记录下每一天的读书心得和躬身反省,日拱一卒。步步前行、日日不止,在数十年的日拱一卒中,身上的坏毛病都逐渐克服泯灭了,好习惯都逐渐养成了,学业都在每日“掘井式”的专攻之下精进了,人生的道理都在“知行合一”下完全探索明白了,最终,老曾出神入圣了!学习了!收队!

<第三章 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