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尝遍百味还是盐

2018-10-23  本文已影响198人  孟立明

儿子上一年级,每天放学后先练书法,再完成作业,然后才吃饭。他常喊饿,小家伙正在长身体时候,晚点吃饭,让他有饥饿感,增强食欲,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因为他一直挑食,甚至厌食,身高上不去。他平时吃东西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喜欢吃甜腻、也不喜欢油腻,而每一样东西,他都要以没有味道的理由来拒绝。我跟他妈妈都问过他对于味道的概念,他说不上来,只能表达说没有盐。我爱人生气说小孩子吃盐多了不好,但仍旧无法扭转儿子对于盐的认知。

我想起来小时候读《隋唐英雄传》之类的书,里面很多英雄人物好像都是贩卖私盐出身,那是不太清楚为什么贩私盐是大罪甚至死罪,不就是盐巴,调味品而已嘛。后来长大读了些杂书,与庙堂的人打过些交道才晓得,原来管制老百姓,除了管他们的脑子、肚子,还得管喉舌,盐巴这东西若长期不吃,人都没力气说话干活,控制了盐,也就是变相控制喉舌,原来如此。

再后来看到纪录片里对于西藏芒康晒盐池的呈现,以及后来了解到的川渝地区的井盐、江浙一带的海盐、以及山西运城产的池盐,再到后来看到抖音短视频大火的青海茶卡盐田等,才知道这一味佐料历史之悠久、文化之深邃广博,便不敢再对于盐巴有什么妄加评论的想法,甚至有时听到某些养生专家叫唤要少吃盐,都会嗤笑,咳,谁少得了?

 几年前陪同一位老板在某地考察一个业务,期间去了一家号称一天只卖一桌的私房菜馆,店主也就是厨师,老板娘是跑堂,餐厅就是他老房子改造的,私密性非常好,餐厅四周墙上挂了他的书法和国画作品,院子里起了架子,种了梅花和紫藤。据说厨师当年掌勺过多次重要国宴,在圈内是人物,且一生获奖无数,上年纪了归园田居,自己弄了个私房菜馆,说不图挣钱,只为研究味道,每年大年初五开市几天内,年底的餐席就基本订满,可见其菜品的魅力。让我不解的是,他的每一样菜都感觉平平淡淡,没啥特点,但是在席的人却都赞不绝口。饭后众人移坐室外,老板娘端上来煨了大半天的老砖茶汤,生涩刺喉,此时店主上场,来跟食客聊天,其实这就是这家餐厅的价值所在。对于饮食文化,店主侃侃而谈,对于他自己的菜品,更是非常自信,他说现在年轻人喜欢油腻麻辣的食物,是不对头的,这样下来会把味蕾和肠胃一起破坏掉,而川菜湘菜恰恰又是集麻集辣,因此独霸江湖数十年不衰,他认为这都不是真味,干这行大半辈子,到现在才明白一道好的菜是什么样的。我非常想听他讲讲真正的好菜应该是什么样的,其实《舌尖上的中国》等饮食节目早已将美食的标准与变化说了无数遍,随便找个人聊聊,都知道少放调料,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是为美食之道。但是店主没说,只说一句“尝遍百味还是盐”。

我们整日奔劳,每天刷着新闻抖音朋友圈,想财务自由、时间自由,想环游世界,想吃遍人间美味,想做孝顺的孩子和成功父母,想过与众不同的生活,想成为万里无一的有趣的灵魂,还有,我们不想被人们遗忘、忽略和轻视,不想降低自己的存在感,这些年,人工智能与商业模式占据了我们生活的大部分空间和时间,消费让每一个家庭都行走在危险的边缘,我们死扛着面子和所谓的社会地位形象,如同西西弗斯,推着自己的石头上山。在欲望与理想之间艰难抉择,有个故事说一个每天在游乐园里逗人开心的小丑,下了晚班脱了戏装,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哭,天天如此,他可以取悦于任何人,却无法取悦自己。还有故事说一伙年轻人经常嗨歌暴走,且都是些富家子弟,花钱不在乎,其中有一个据称父亲是某上市公司老总的男孩,被人发现其实不名一文,家境困窘,打着三份工来维持他的吃喝玩乐。

央视有个公益寻亲节目叫《等着你》,倪萍主持的,这位曾经伴随我们走过童年岁月的风华绝代的主持人,没能成为林青霞、赵雅芝们一骑绝尘的传奇,一身病状还要出来做节目,让人看着心酸。节目中的寻亲人讲述的每一个故事,都能深深地打到人的内心深处,让我们看到人间冷暖和人生百态,每看一次都会感觉情绪压抑、唏嘘感慨,那些人那些家庭的遭遇跟我们的困难相比,我们真的非常幸福了,可是我们再跟比我们生活的好的、比我们混的牛的人相比,又感觉自己命运悲惨。于是我常想,人这一生,究竟会对生命品出什么样的滋味?会不会如那位大厨所说的“尝遍百味还是盐”,有没有一样东西,如同盐巴之于食物,贯穿了古今春秋与世事人心,能够成为我们生活中生命里的盐,能够概括我们一切的欲求,能够抽象我们一切的苦恼,能够解释我们一切的困惑?

算来,人生太短暂,活一百岁也才三万六千天而已,什么皇室贵胄、达官巨贾、文豪名流,不也是跟着地球转了一天又一天吗?有什么区别?正如苏阳乐队《土青春》那句歌词“高矮胖瘦一求子样嘛,枯骨同颜”所阐释的真理,死亡是最终结局和活着就是折腾,人的命运,其实是一样的。我们这些普通人,如何解决人生意义的终极问题,又如何勘破世间法,寻求到一种灵魂上的解脱。

我曾迷恋过哲学,哲学一词的英文本意是“爱智慧”,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是哲学的终极问题,每个爱智慧的人都会面临这三个问题的折磨,就算是没有学过哲学的人,也都会以不同的方式竭尽一生来追问自己这个问题。后来读了许多哲学方面的书,也知道了各种诸如存在主义、利他主义、自由主义等等的主义,这些主义既是人生的态度,也是行为的准则,这些主义的作用,让我们就看到了人世间的种种悲欢离合。再后来,接触了佛教,学习了一些禅宗思想,也了解了净宗、律宗、密宗等佛教宗派的思想,不由联想到哲学的种种主义,感觉人生前路,依旧迷雾重重。同时我发现谈禅说佛的大部分人,都是社会上衣食无忧或功成名就者,他们才能有闲有钱袖手谈心性。记得多年前一个佛教主题的论坛上碰到一个穿中山装的小伙子,供职于北京某大型策划公司,貌似对佛教文化知之甚多,会上发言,引经据典,被五台山来的一位僧人三问而语无伦次、背股淌汗,掀翻于马下,成为会场笑柄。记得上场前他还站在门厅里跟众人分享修道的秘诀,大谈“辟谷”,想来可笑。禅宗佛学,那还真不是世俗芸芸都可登堂入室而能解决人生疑问的。

两千五百年前的一个凌晨,佛陀从菩提树下的禅定中出来,抬头遥望启明星,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烦恼执着,不能证得。”佛陀灭度后,世间之人殚精竭虑来效行佛陀,解读佛陀此言的真意,但仍旧迷失在烦恼执着中,不得解脱;一千多年后大唐煌煌盛世的一个凌晨,六祖慧能得五祖弘忍大师点拨,于《金刚经》“因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言下顿悟,开启了“万法唯心”的中国佛教新时代,光大了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禅宗;而惠能大师圆寂八百多年后的一个凌晨,儒学青年王阳明,从贵州龙场驿的山居中呼啸而出,惊叫,我悟道了,我悟道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于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新儒学时代到来。这是一条清晰的思想的延承的脉络,虽然王阳明是大儒,但却早已熟知佛教思想,其思想的源流,从两千多年前尼连禅河边的佛陀那里来,在人生跌宕、世事艰辛、烦恼执着中,他证得了。于是后来就有了我们耳熟能详的王阳明的传奇故事、传世经典《传习录》以及他“中国历史第二圣人”的崇高地位。

行文至此,我终于可以说出,尝遍人生百味,那真正的提味的精华和美味的秘诀之盐,便是“心”。

佛教总体讲的是灵与肉,禅宗专讲心性,而阳明心学,则将深玄的灵性用诸处理生活世事、面对人生百态。无论历史如何演变,无论我们在人生的什么阶段,无论我们面对多复杂的情况,唯一能保持我们人性本色、人格自尊并度过一切难关的,都是我们自己的内心。很多老年人回顾一生,都会说某年某事,如果我用心,则人生轨迹可能就不是这样了。而面对生活中的事业、家庭、学业,生命中所遭遇的欲望与压力、迷茫与彷徨、不公与丑恶,疾病与失意、宠辱与惊恐、鲜花与陷阱、掷石与吹捧、误解与诀别、得到与失去,都能发心寻找、细心甄别、用心抗争,是心不扰不惊、如如不动,或能换位思考,独具匠心,自会有另一番境遇。,

纵观世间事,处处皆有心到与不到的区别。大至镇国重器,小到雕虫小技,平凡如生活的每一件事,炒菜或上班,手工或栽种,养生或考试,写字或作画等等,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凡用心之处,几无不成之理,而没有用心对待的事,基本上没有成功的可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炼心须在事上磨”等等我们常用的口头话语,其实正是蕴藏着心之有无的深刻道理。对于世事百态的看法,有心之人境随心转,无心之人情绪被外界所左右,无法自拔、不可解脱。

周星驰有个电影叫《食神》,戏谑地表现他作为一个商业包装的“食神”做厨艺大赛评委,撂翻一众大厨后,做了个拔丝甜品,并煞有其事说“一字谓之心,只要用心,人人都是食神。”这个桥段看似无厘头搞笑,甚至反讽,但却道出了一个形而上的真相。我想起之前吃过的那家私房菜馆主,一天只卖一桌,简单食材,一桌上千元,他说“尝遍百味还是盐”,那神奇的盐,不过也就是用心罢了。

人之一生,对味道的感知力,始于盐,必终于盐;对生命的感知力,则唯“心”而已矣。

                                                                                                                                         Jante house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