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认知上的跳跃!
你有被讨厌的勇气吗?
谁想一生下来就在无尽的厌烦声中长大呢?谁又想在众人面前出丑呢?谁又想看到众人诧异的眼光呢?
有些人在刚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就会望而却步,犹豫不决,因为不敢,不敢面对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后果,成功的欢呼也好,失败的眼泪也罢。
他,压根没有勇气面对,因此想着只要逃避,一切就会风平浪静。
实际,不可能。
《被讨厌的勇气》给了我答案,是思维上的改变,认知上的跳跃,行动上的助力。
书中用“青年与哲人的对话”的形式。总结了与弗洛伊德、容格并成为“心理学三大巨头”的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思想。
“人如何能够获得幸福”这个哲学问题给出了简单而又具体的“答案”。
01.“目的论”才能带你走出阴影。
书中提到“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因为往往我们的正常思维是“原因论”,换一下思维,”目的论“就能带我们顺利的走出一些阴影。
立足于”原因论“的大多数人,只会指出,你现在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过去的事情,进而简单的安慰:错不在你。
有些阴影一直在你心里挥之不去,正是原因论的主宰。
但是,阿德勒在否定心理创伤学说时曾说过:”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经历的种种,让我们走不出来。
而是,你一直心里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让它成为我们前进的阻力。
举个简单的例子:
某天下午,小敏在咖啡厅喝咖啡看书,这时候,一位服务员经过时不小心把咖啡洒在了小敏的身上,那可是小敏下狠心新买的一件衣服,此刻小敏勃然大怒忍不住大发雷霆。
平时的小敏文文静静,从不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可是那天小敏的愤怒几乎传遍咖啡厅的每个角落。
这样的场景中,“原因论”认为:因为咖啡洒在身上,受怒气的支配而大发雷霆,尽管平时温温柔柔,当时依旧没有压抑住怒火,无可奈何的不可抗力。
“目的论”认为:小敏并不是受怒气支配,完全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也就是说为了达到大发雷霆这个目的而制造出来愤怒的感情。
书中的例子有很多,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翻阅一下这本书。
总之,改变思维模式很重要,不要总是把自己禁锢在一段过往中,迟迟走不出来。
不要对过往过分的加以修饰,让它成为你不能前进的绊脚石。
不是因为你不行,而是因为你不愿意迈出那一步。
02.合理的自卑情结,促进进步。
身边有一些人,从他们的一言一行就可以看出,她们很自卑。
单位里有一位姐姐自卑到什么程度?
走路都会避开人群,贴着墙根走路,每次到饭点吃饭,她不管有事没事都选择最后去吃。
这样的人群,不在少数,甚至自己内心都有点自卑,和陌生人说话还会有点脸红,不过没有那么严重。
为什么会自卑?因为没有自信。
阿德勒承认自卑感人人都有,自卑感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
在人际交往中,即使是腰缠万贯的企业家、人人羡慕的绝世美女等都会存在多多少少的自卑感。
自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一直在无限放大。
合理的自卑情结能够促进我们进步。
阿德勒说:“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努力和成长的刺激。”
只要你处理的恰到好处,自卑感也会成为我们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论语》中说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可见,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缺点,我们没有必要自卑的认为自己远远不如别人。
自卑情结往往只是一种你“不改变”的借口。
接纳自己,充实自己,提升自己,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
03.请进行“课题分离”。
书中提到一个新的概念-----“课题分离”。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当发生一件事情或者是冲突的时候,请先问自己一个问题,“这是谁的课题”呢?
简单的例子:小时候,家长用尽一切办法督促孩子学习,有哄的、有骂的、有打的、有强制的、有放纵的、有民主的----
最终结果可能是按照父母的要求,完成了作业,可是对于学习的兴趣,孩子们依旧没有培养出来。
想不想学习,会不会学习这个始终是孩子们的课题,作为监护人的父母只是承担着其中的责任和义务。
当然,不要混淆概念,阿德勒心理学并不是推崇放任主义。
如何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
只需要考虑“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有谁来承担?”
常常进行“课题分离”会帮助你远离很多原本不属于自己的烦恼,因为有些事,并不是我们自己就能掌控左右的。
何必苦苦的为难自己?
我们都要拥有被讨厌的勇气,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必要苦苦寻找在他人眼中的认可。
其实,获得幸福很简单,其中一点就要敢于直面自己的内心,放下别人的课题,人际关系变得轻松,烦恼轻轻飞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