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 · 登北京钟楼
2025-07-27 本文已影响0人
老树_

晨钟暮鼓,亮更定更,一百零八金声。
帝世生死荣辱,跌宕中兴。
钟楼鼓楼中轴,眺周环,交错胡同。
老院子、近邻门前坐,神侃皇城。
常忆前尘往事,三海畔、韶华如驶沉情。
柳岸春波霞影,幻视璇穹。
轻身化云击水,景怡心、满目光明。
壮年后、陟高常怀远,享受升平。
(晁补之体)
2025年7月6日
关于北京钟楼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钟楼湾临字9号的钟楼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曾毁于战火,明永乐十八年(1420)重建;清乾隆十年(1745年),为防火灾用砖石再建。钟楼通高47.95米,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砖石台基上为楼体,黑琉璃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顶。台基四面开券门,内部东侧有75级石梯达二楼。楼内有一八角形木框钟架,架上悬一口报时用铜钟,钟高7.02米,最大直径3.4米,重约63吨,钟面镌有“大明永乐年”字样。该钟铸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为中国现存最重最大的古代铜钟,被称为"古钟之王"。
大钟采用泥范法铸造,通过堆土坡、冬季泼水结冰拖拉的方法安装,安装完后建钟楼。其安装工艺达到了古代中国大型器物吊装技术的巅峰。大钟钟声淳厚洪亮,可传10公里远。明清时,每日早寅时和晚戌时各撞钟一次,称为“亮更”与“定更”,每次撞击108下,城中人闻“亮更”起,闻“定更”息。
晨钟暮鼓制度始于汉代,北京钟鼓楼沿用此系统报时长达六百余年,民国十三年(1924),报时停止,后对外开放,并在楼内设电影院。1949年后,钟楼被东城区教育局、市防空指挥部等单位使用。1984年至1986年钟楼进行修葺。1989年钟楼再次对外开放。2019年钟楼再次修缮。
钟楼与鼓楼构成北京中轴线北端的时空坐标。1996年11月20日,北京钟鼓楼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