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读后感读书

如果你感到孤独,就读一读这本书(1)

2018-06-07  本文已影响38人  野言
如果你感到孤独,就读一读这本书(1)

这几年读的书不算少,有些书看过便罢,有些畅销书是读了以后后悔,而经典的书则是一读再读、一品再品,读再多遍都是满口生香,这样的书真是人生伴侣,适合枕之相伴。其中一本经典,就是《傅雷家书》。

我想,这本书适合所有的人阅读,特别是家庭的共同阅读、亲子阅读。《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间写给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由次子傅敏编辑而成。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离家留学波兰,终结至1966年傅雷夫妇“文革”中不堪凌辱,双双自尽。十二年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

我最初读这本书,是缘于阅读罗曼罗兰的《约翰  克里斯朵夫》,译者是傅雷。读了这个译本后,感觉文字实在是妥帖优美,完美的达到翻译作品的“信达雅”水平。于是,关注了一下译者傅雷,认真阅读了《傅雷家书》。不读不知道,真是如获至宝,真正的枕边书,耐得住一再品读。这些书信,其实就是家信,其中的语言朴实平淡,却又充满中国式的智慧和哲理,大道至简,恐怕就是这样的感觉。

拿几段我爱读的文字来分享。

一、

最初刚分开的时候,傅雷写给傅聪,“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这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深切表达,有种道歉的意味。

在傅聪尚未出国留学时,傅雷对其要求非常严格,甚至是苛刻,或许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父亲对儿子的巨大和殷切的希望,基于这个希望,他在和儿子的相处中,恐怕并不十分愉快。但一切在儿子留学后发生了变化。父亲忽然认识到,儿子的远离让他感到不适应,他对儿子的爱,其实更甚于他所能想象的那种感情。他深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才会对他提出过高过严的要求,在未分别时他不能意识到自己的严厉,这分离却让他明白,一个父亲除了严厉,还需要耐心。他是一个完全中国式的父亲,和现在的大多数父母一样,对孩子的期待,造成了父子关系的紧张。可这紧张,在分离后,变成了反思和悔改。这是一个父亲的自我成长,也是对孩子的坦白。

其实,我们哪一个为人父母的平凡人,不是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又一次得到成长呢?初为人父母,谁也不知道该如何做一个好家长,这是没有经验可循的,因为任何一个新的生命,新的个体的出生,都是和其他人不一样的,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叶子,也没有完全一样的人。在养育中,如果仅仅是沿袭父辈的教育方式,则有可能是不适应,或者可能是背道而驰。我们作为父母,与自己的孩子相处,都是一种初次经历,我们在这过程中慢慢摸索,慢慢改变,对于我们自身,得到重新的审视和思考,我们于是又一次成长,跟孩子一起,伴随着他的成长,我们也能变得愈加理性、愈加圆融。这是生命带来的改善。而傅雷,正是清醒的认识了这一点,也自此改善了和儿子的关系。

二、

在傅聪有恋爱的念头时,这个父亲写道:就是我一生任何时期,闹恋爱最热烈的时候,也没有忘却对学问的忠诚。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这是我至此为止没有变过的原则。你的情形与我不同:少年得志,更要想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更要战战兢兢,不负国人对你的期望。

这个父亲,把对待爱情的态度,讲得非常利落。这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要求,也是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的要求。在父亲的心里,学问、艺术、真理,这些才是永远在第一位的。爱情固然重要,但只能放在其次。对于父亲来说,男人是应当以事业、以追求为重,不应把儿女情长放在首位,其实古往今来,衡量一个男人的标准,就是功成名就。

男人和女人不一样,性别的差异导致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同,永远不可能有男女平等这种完全理想式的情形,平等只是相对的。性别、生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不可否定。男人天生在事业场上有着优势。这是一个传统的父亲对儿子的要求,不想要儿子过早的把重心放在恋爱上,而是希望他能在最好的年纪,去拼搏努力,尽可能的把事业和追求做到极致。因为儿子是少年得志,从小便背负着音乐艺术的命运,这是命运的安排,既然儿子有着这样的天赋,又有这样的机会,这个父亲不希望儿子白白的浪费。他对自己有着这样的要求,对孩子也是同样的要求,而且把这个希望和要求,放在更大的层面上来讲,是国人的期待,不单单是这个父亲的期待。

这个孩子能够有机会留学追求艺术人生,那么父亲是希望他学成归来,把艺术带给人民大众,把美的享受带给全中国,这是一个中国人的爱国心的深切体现。这最好的年纪,如果是只想着儿女情长的这些事,可能真得要耽误学业了。

往往孩子在这个时候,是不理智的,他不可能充分认识到爱情会给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不知道爱情会让自己的情绪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会让自己的人生发生怎样的改变,他不懂,他那个时候,只是想着自己的恋爱感受,那是一种沉浸在小的自我里的一种感受。而这个父亲,则要求自己的孩子从小我,认识大我,把自己放在整个社会、整个国家里去对待,这样的认识,才可能会有追求事业和艺术人生的更大动力。

三、

在儿子遇到挫折时,这个父亲写:“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

    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

    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度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

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的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这一段话,实在是写得太艺术、太透彻了,这是一个经历颇多的父亲,从自己的内心感受出发,从自己的自身体验出发,写给孩子的安慰的话。

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遇到痛苦,遇到打击,人的一生,总是浮浮沉沉、上上下下的,没有哪个人可以顺顺利利就过完这一生。命运的天平,总是左右摇摆,在你幸福的时候,可能给你来点痛苦,在你生不如死的时候,又给你一颗蜜糖。

这就是真正的生活。

但是在遇到挫折时,父母的爱,关怀,对孩子来说,就是救命稻草。父母对孩子的感情,永远是最深切的。他们不能替代孩子的痛苦和挫折,不能替代孩子去走那条孩子自己一个人要走的路,他们所能做的,只有安慰、拥抱、接纳,他们就站在孩子的背后,孩子一转身、一扭脸,就可以看到父母在背后,用他们充满爱的目光,注视着自己的孩子,随时给孩子以安慰。

傅雷用了极其理性的语言,为儿子分析痛苦和挫折,教儿子如何正确对待痛苦,对待现实。他说,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象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这简直就是一个哲学家在说话。

他的意思,就是你要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待这些遭遇,用旁观者,过来人的心情,去对待这些遭遇。把自己从这些客观存在的遭遇中抽身出来,跳出来,用一种理性的思维去面对,那这些痛苦和挫折,永远不会打败你。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你之所以痛苦,走不出困境,是因为你把自己困在了这个里面,你主动的锁在这个枷锁里,所以你无法真正的去认识这些境遇,去认识这些挫折。而你跳脱出来,你再看这些带来痛苦的东西,很可能你会恍然大悟,会醍醐灌顶,会如梦初醒。

那些痛苦的,只是当时的反应和经历。人在一次一次的挫折中,会越来越有弹性,越来越有适应性,也会更加淡然。用这种心怀来生活,恐怕真是能到达“荷锄带月归”的境界了。(未完待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