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式课堂 ——听练佳老师《少年中国说》有感
“小朋友,我有一个古怪的姓。”说完,她就转身在黑板上把“练”写了下来。又接着说:“在我年轻的时候,同事们叫我‘小练’,现在我不年轻了,同事们就叫我什么呢?”“大练!”台下孩子们齐刷刷的回答道。 “老练,”练老师莞尔一笑,立即纠正道,“孩子们,我已经做了自我介绍,我们来聊聊天吧!”
“你家有几口人。”
“我家有三口人。”
“这三口人中,哪个最‘大’?”
“妈妈最大。”
“你呢?”
“我家四口人。”
“谁最大?”
“好像是我。”
......
学生都很喜欢这个话题,家中谁最大,都有各自的理由。这就是开课前师生之间的聊天。还真有点像一个阿姨随口和身边的孩子们在瞎扯呢。阿姨的随和,孩子的天真,都是那么的自然而真切。随着,练老师话题一转,提了一个问题:“孩子们,你们知道在整个世界中,哪个国家最大呢?”几个孩子兴高采烈、迫不及待的回答到:“中国最大。”
练老师补充了一段视频资料,并出示了“老大帝国”四个字。看完视频,让孩子们解释“老大帝国”,在引导中,练老师顺势引出课文题目《少年中国说》。
这就是课堂开始的聊天。在这聊天中,练老师完成了三大任务:第一,做了自我介绍(因为是教研课,借班上的课)。第二,聊天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得课堂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引出了本文的题目,化难为易。
这样的聊天式课堂,真的很不错。我发觉这些名师上课好像都很喜欢这种模式。今天上课的练佳老师,也算是我们市内的名师,她也喜欢这种聊天式课堂。也曾听过肖培东老师上课,《细柳营》这篇文章就仿佛是聊天聊完的。再看看黄厚江老师的作文指导课,其实也就是在聊天中完成指导的。从这些教学范例看来,聊天式的课堂师生都很喜欢。
聊天式的课堂,有什么样的魅力呢?
我想,聊天式的课堂,首先就消解了课堂的过分严肃性,变得柔和了一些。人在柔和的环境中,思维可能就变得更自由更轻松了吧。其次,聊天式的课堂,使得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距离更近了,老师也不是站在讲台上一板一眼的传道者,文本也不刻在书上的呆板的铅字儿,它们仿佛更具有生命的力量和生活的气息。
聊天式的课堂,不是松散的海侃神吹。
你看,不管是练老师的自我介绍,还是“谁家最大”的话题,虽然离课文的题目远了一点,但是,我们仍然能够感觉到练老师在和学生不急不缓的聊天中,正朝着本堂课的中心《少年中国说》款款走来。那语速,那亲切,那自由,这样的味道,难道不就是语文的味道吗?难道不是生活的味道吗?此时,我就觉得语文课就应该是这种风格的,就好比一个穿着旗袍的女性,她不能大步流星地狂奔,只能婀娜多姿地款步而来,这样才能充满知性和优雅。如果海侃神吹的话,就有点儿东施效颦了,就像农妇穿了旗袍,不伦不类了。
聊天式的课堂,看着舒服,其实这不是放慢语速、装着亲切就可以驾驭得了的课堂,它需要老师有较高的综合素养才行。比如严密的思维,简洁有效的语言,熟练的把握文本,广博的学识......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就像一个渔翁,不仅会撒网,还会撒大网;不仅会收网,还会抓鱼儿;不仅清楚海上的大风大浪,还会处理临时紧急情况;不仅要勇敢无畏,还要临危不惧.....总之,语文老师这个渔翁,就像海上的精灵,只有把这片海掌控得滴水不漏,管理起来才能游刃有余。作为老师,我们就努力修炼吧!如果做不成精灵,那就努力做得像个精灵吧。
如果语文课要上的有语文味儿的话,我想聊天就是最有味儿的教学方式。你看孔子和学生的课堂,难道不是这样的吗?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学生不是和孔子坐者聊天吗?
聊天式的课堂,难道不是教育方式的回归?老师有板有眼的讲课,架子端久了,自己端得累,看得人也觉得索然无味,关键的是,不仅没有增加为师者的尊严,反而还增加了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心理负担。所以,聊天式的课堂,不妨把它看作一场心灵的解放运动,予自己快乐,予别人轻松,何乐而不为呢?
2019年10月30日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