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旅途

人生,就是一场反量子化的过程

2017-08-06  本文已影响134人  荒梁

前两天转了一个知乎的帖子到朋友圈,标题和内容就不提了,然后佩佩转到自己朋友圈,评论道:“我佩服这些人能把一个大家都懂的道理用三五千字来试图说明白……其实很无聊……”

我笑着去他底下留言:老板你还真闲啊!(每次想起佩佩,都忍不住播放文章前面的这歌,哎呀,真好听)

回头我在清洗烟机滤网时,琢磨了一下这个事。

知乎最早出现,走的路线就是专业问答的范,不管什么问题抛出去,竟然都有对应行业的人冒出来跟你扯扯犊子。关键是扯得还挺头头是道,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循循善诱,或用专业知识来全面碾压吃瓜群众。那时候是它逼格最高的阶段。

至于后来出现的抖机灵和抖包袱,那只能说人民群众还是有非常强烈的“庸俗”的权利啊,没人愿意成天正儿八经端着。

再后来人聚集得多了,树大了,鸟们就不可爱了。关键是如佩佩所言,简单的问题,大家都要拿出来再讨论一番,并且借机个人公关一把。

打个比方玩旅游摄影的,就求之不得有人问:如何拍一张不那么游客的旅行照?这样就能一骨碌将自己的作品扔出去啊~ 我就干这样的事。别说我现在还天天看有没有能露出的机会!谁说得准哪天我的那条回答就爆表了对吧……然后我看到近日有一条问题是“有一个会拍照的男朋友是怎样的体验?”,里头晒的回答有让我想砸电脑的冲动。

也就是,知乎到最后也只是一个我们闲暇无聊去表演和看别人表演的所谓专业问答平台。

而不用细想,你也该知道,这世间所有有人的地方,都长着同样的面目。

为  什  么?

(我给你们两个空白下拉屏幕的时间想答案……)

我来说说我洗油烟机时候的思考结果吧:

对于人而言,在温饱之外,我们需要在自我意识里明确感受到“活着”,甚至是活得很好。为了实现这种“活着”或“活得很好”的感受,我们借助了各种外界的力量,物质的力量,精神的沟通和交流来确保这一切都在顺畅运转中。

就如同你不照镜子,你就看不到自己的模样一样。我们需要通过表演和被围观来多少地感受到“活着”。

甚至你爱一个人,被一个人所爱,都是类似的道理。

那样,才让我们觉得,嗯,活着呢。

尽管你并没有刻意想到“活着”这两个字。甚至我们从不会如此刻意去生活。

不需要通过表演而感受“活着”的,那是自我意识的强者;而其他需要通过表演实现的,只是普通凡人。并不分高低。

这又让我联想到另外一个好玩的东西,量子坍塌。

量子,是一个波粒二象性的东西。就是它有波的特质,也有粒子的形态。当量子被观察(探测)的时候,你只会看到一个粒子,往一个方向传播,而一旦停止观察/探测,它就会变成波,以幅散的形式传播。在你观察之前,粒子的过去对于你来说是不确定了,因为不知道它在哪,而你再次观察的时候,你只会看到其中一个的过去,而其他的过去你看不到。所以,这叫坍塌。而我经常用来比喻我的写作状态,就是不能有人站在背后看我码字,一看,就坍塌了,我那跟量子一般无限神奇的波状可能性就消失了。

量子,不能被观察。但多数人的人生,却需要活在被观察中,才不会坍塌。

所以作为活在地球的火星人,我向火星情报局的局长们提出的提案是:

地球人类的一生

就是一场反量子化的行为

怎么样,你觉得梁叔的这个回答有趣不有趣?逗逼不逗逼?机灵不机灵?

你点赞,那证明你就看懂了知乎的模式了。看不懂的,你直接扫二维码打赏好了。

拜拜,我出门健身去了。

对了,如果你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对你说:哇,外面打台风啊,你出门别被吹跑了!

你该如何作答?

(我再给你们两个空白下拉屏幕的时间想答案……)

我教你,你可以这么回答:

我心里放着对你的思念,沉甸甸的,吹不跑啊。

拿去,不谢。

今天装够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