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拙”,人生大智慧

2022-09-29  本文已影响0人  幽兰香

最近在有书听张宏杰的《曾国藩传》,触动非常大。

说起曾国藩,大家想必都不陌生,他是晚清第一名臣,平定太平天国的功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发起者,还因为做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最高情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后人称为半个圣人。

但曾国藩却是从笨人逆袭到圣人的。他的笨有两件事广为人知。

一件是小时候父亲布置他背诵《岳阳楼记》,背不下去不准睡觉。他就在那里反复背诵,就是背不下去。那天家里刚好来了小偷,看曾国藩还没睡,就躲在房梁上,想等曾国藩睡着了以后再行窃。结果在房梁上睡了一觉醒来,天都快亮了,曾国藩还在背诵。小偷气极了,心想哪有这么笨的人?我都早就会背了。跳下房梁,很流畅地背了一遍《岳阳楼记》,骂了一句“笨死你算了”,扬长而去。

第二件事是他中举是连考七次后才考上的。第六次他的文章甚至被主考老师当作反例通报,说道理不通,逻辑不通。

据此看来,曾国藩就是和我们一样的平凡人,他的资质和天赋实在不高,甚至比我们许多人还不如。他的头号大弟子李鸿章,曾评价他,反应太慢,曾国藩也自嘲,自己“余性鲁钝”。

可是如此笨拙的曾国藩,他在后来的人生中,通过自我努力,竟实现了个人价值的最大化,成了所有普通人的榜样。他又是如何成为晚清第一名臣,成为半个圣人,而他的《曾国藩家书》更是成为许多人的家庭必备的教育智慧书籍呢?

原来,曾国藩的人生智慧总结起来就是两字“尚拙”。也就是崇尚笨拙。凡事都下苦功夫,看起来有点笨,有点慢,实则是脚踏实地,稳步推进,从而更容易取得成绩。

如他在第六次举人考试中没有得中不说,还被考官判为“文理不通”,面对这样的打击他没有一蹶不振,放弃科考,改行做别的。而是把自己关在房中,凭着韧劲开始反思,复盘。他拿出自己历年的考卷,和那些模范试卷,一一对比,他发誓要搞明白,考官说自己“文理不通”,到底不通在哪里?

在他不断死磕后,还真发现了问题所在,那就是他写文章过于拘谨了,只关注局部,没关注整体。

这个发现,让他茅塞顿开,后来他用了一年的时间,做了专项练习。结果在第七次考试时,他终于自信满满地考中了秀才。

之后,他就像开挂了一般,在考场上如鱼得水,不断创下佳绩。

曾国藩的人生能够逆袭飞扬,他自有一套独特的修炼秘籍,就是不浮躁、不怕慢、能持之以恒地坚持。

比如他制定了自我管理的8条军规,规定了每天要做的日课,并严格执行。

就其中一项——写日记,他从28岁开始,坚持了30多年,几乎从未断过,就连他去世的前一天,都写了日记。

这样的毅力实在是常人难以企及。

因为笨拙,他父亲告诉他读不懂上一句,绝不看下一句。遇到他不懂的地方,父亲就会一遍又一遍,时时讲、处处讲,直到他听懂为止。后来他读书也是一本读不完,觉不读下一本。

这种下笨功夫的方法,帮助他在科考上取得了成功。当有了这个极大的正反馈之后,曾国藩不再以笨为耻,而是有了信心,更坚定了这个处事原则。

于是,逐渐构建了自己独有的尚拙哲学。

在曾国藩看来,尚拙有三个好处,一是更虚心、更肯付出;二是尚拙的人逆商比较高,抗打击能力特别强;三是尚拙的人,做事不留死角。

这样的笨拙,看起来比较迟钝,实则锋利无比。也正是在“尚拙”哲学的贯彻下,曾国藩才从一个笨人逐渐成长为圣人,取得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其成就远超于同时代的其他豪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