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怎样学美术
美术可以让事物变得美丽,让人们生活的变得更加美好 如果对个人的发展来说,学好了美术可以让你在这个竞争激烈又极为残酷的社会有了更多生 存与发展的机会。
儿童是社会的一部分,他们有自己的思维、学习游戏和艺术创造的独特方式。儿童绘画活动是以自我要求为基础进行的,他们的行为不是消极的,而是全部感情的投入,以积极自发的方式对周围环境和对自己的认识作出的反应。
每个儿童是一个不同的个体,他们的创作极具个性,不管是绘画,还是捏泥巴,都是在最大限度地表现自己,同时传递出来自感觉、触觉和视觉的信息,他们画的既不是视觉意象,也不是真实的物质世界,而是在头脑中重新构建的一幅图画。这些图画又作为新的刺激影响着儿童,有效地诱发了他们潜在的创造精神。
美术教育,并不以培养少数画家为目的,它 是对人进行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的教育。是人的素质教育,是全面育人的教育。让孩子 参加美术活动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和方法。
因为,美术活动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孩子借绘画表现,舒展自己内在的意欲和情感,从而培养孩子 美的情操和陶冶他们完美的人格。
但是往往有些成人,每当看到一幅儿童画,就简单地用“像”或“不像”作为标准来衡量它的好坏,并理所当然地认为儿童绘画就应当是对客观对象的视觉描绘,将儿童局限在成人的概念之中。模仿和创造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模仿单纯靠概念处理事物,表达的仅仅是一种对简单物象的摹写。这种偏见和作法忽略了儿童在美术活动中的感情流露,并意味着让儿童放弃自我的创造意识,压抑了儿童自我表现的进取精神。
孩子中有的曾经在幼儿园或是培训班学过那种一笔一划照着临摹的概念模式的绘画。学画就是照着画,或是只要画得像就是好画的观念,已造成了儿童的心理障碍,还有的小朋友则不管是表现什么样的题材,他的画面上出现的都是原来所学的概念画图形的组合。
对这样的孩子则需要用更大的耐心去鼓励和帮助他们冲破那种概念绘画模式和“像”与“不像”的精神禁锢,以恢复儿童自我表现的创造本性。自我表现的源泉是情绪和意境。感受和思考就是这种原动力。
任何孩子只要拿起笔,按照自己的方式在纸上画出第一笔时,他的创造性思维就开始启动了。不管他画得怎么样,都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
面对这么多的“一个人”我也很满意。不管是原始意象的遗存,还是儿童表象的再创,或者是别的,只要能表达儿童的情感,就是好的儿童画。
看儿童画不光是了解他们的知觉程度,更重要的是须在感情的基础上给予理解,儿童中有对内容注入了感情才能开始真正的认识和表现,尽管可能画得一点都不像。
儿童画中先行的并不是绘画技巧,而是把握以情感为基础的认识,在明确了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为了具体的需要才产生了技术的必要。 孩子是最自由的,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大脑处在一种极其轻 松而又自由的状态,抛弃了逻辑和语言的约束,任凭感觉与想象去散漫。
联系人:张老师
联系电话:15901532489
QQ:3109844226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东大街和谐家园二区南门3号楼3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