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读书想法

语文教育的“变”与“不变”一一顾之川《新课标对语文教师究竟意味着

2023-08-29  本文已影响0人  荷风送香2023

      开学在即,几日来时常阅读、学习新课标,今天看到《新课标对语文教师究竟意味着什么?》一文,作者是顾之川,顾老先生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副主任,他的文章很有分量,直击本质,摘录一些重要观点,再慢慢学习咀嚼。

1.语文教育有“变”的一面,也有“不变”的一面。课程理论、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需要与时俱进,不变就可能被时代所抛弃和淘汰。但语文教育还有“不变”的一面,那就是语文教育的基本性质和目的任务。

2.语文教育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培养学生掌握语文工具,能够熟练地听说读写。说到底是一种技术训练,就是要按照学习掌握工具的规律进行教学,把语文课真正教成语文课。掌握任何一种工具,都必须从最简单的技能学起,扎扎实实地下功夫。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也不能例外。要认真汲取我国传统的教学经验,要本着教人掌握工具的态度来教语文。明确这一点,就能够“以不变应万变”,不忘语文初心,牢记语文使命,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不至于像“墙头草”随风而偃。

3.至于人文素养教育,要靠有机融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是一蹴而就所能奏效,不能靠贴“标签”,更不宜“穿靴戴帽”。

4.语文教育的“根”就是中国文化,“魂”就是中国精神。要守住“根”和“魂”,就离不开汉语汉字,就必须学好用好中国语文。

5.尽管新课标把“文化自信”列在首位,但在教学中应以培养“语言运用”能力为主线,从语言文字运用出发,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将文化自信教育、思维发展教育和文学审美教育融会其中,最后还必须再回到语言文字运用教育上。

6.新课标把语文课定义为一门实践性课程,要求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乐于实践,勇于探索;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等,都在强调语文实践。

7.一是语文本身实践。要注重语文学习中的听、说、读、写实践,把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注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培养良好语感。

二是跨学科实践。语文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联系,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

三是社会生活实践。语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应用范围也最广泛,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叶圣陶)。要鼓励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联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在丰富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社会实践应用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