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散文国学与传统文化

精华与糟粕

2017-08-02  本文已影响8人  万象随心

我小的时候没读过《三字经》,我爸读过,他也不顾当时的政治气候,时不时就随口背两句,还好是在家里有一搭无一搭背着玩,没有因此惹祸上身。不过我倒是知道了这世界上还有个《三字经》,被我爸背得像唱歌一样。我爸还给我们讲了好多《三字经》里的故事。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像“香九龄,能温席”,像“融四岁,能让梨”,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这些故事无形当中就让我们树立了孝敬父母先人后己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人生观,在那个读书无用,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我还是读了不少书,尽管都是小说,照我妈讲话:看闲书也是学习呀。

最早看到《三字经》全文,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举国上下批林批孔,《三字经》作为孔孟之道的范本遭到大肆批判。我清楚地记得批判“人之初性本善”的时候,有人说在阶级社会中,每个人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地主富农的儿子与贫小中农的儿子能一样吗?这就是抹杀了人与人之间的阶级性。以我们那时的认知水平,觉得这种批判很正确,当时整个《三字经》以及很多参与被批判的古代典籍都是糟粕,毫无精华可言。

现在不同了,通过多年的拨乱反正,中国的古代典籍重新放射出了异彩,《三字经》作为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是中国古代经典当中,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现在的孩子们,从张口学说话开始,家长们就有意识地向他们灌输国学思想,除了背诵唐诗宋词,就是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曾经是私塾中的启蒙读物。我家一个亲戚的孩子只有四岁,就能把《三字经》背得滚瓜烂熟,不由不赞叹:好聪明的孩子。

眼看着《三字经》这样朗朗上口,易于儿童背诵的国学经典影响到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有一位名叫宗璞的老作家着急了,她不顾自己年已九旬,殚精竭虑与人合作编注了《三字经节简注本》。和以往各版本有所不同的是,因不认同《三字经》中有关“三纲”、“君臣”的内容,宗璞大胆对其进行了一些删改,认为这是“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之举。

《三字经节简注本》删掉了“三纲”、“君臣”等内容,如将原文中的“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改为“三求者,真善美,多思考,常在心”。全书快结束时,有两句“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改为“为祖国,为人民,寻求真,多行善,创造美,度一生”等。

这一改不要紧,在古代文本中植入现代观念,我怎么越看越觉得不伦不类呢。如果让家长们选择给自己的孩子灌输哪一个版本,我想没有一个家长会选择《三字经节简注本》的,因为被篡改失去了原汁原味。

我们应该承认《三字经》中除了精华亦有糟粕,但是不能通过篡改内容的方式去其自认为的糟粕。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在讲解《三字经》的时候,站在今天的历史角度对其封建内容进行正确的阐释,也可以通过注释进行严格的批判,达到取其精华去除糟粕的目的。擅自删改古籍,破坏了《三字经》的原貌,是不尊重传统文化的表现。历史有客观性和传承性,不是说改就能改的。在古籍中加入现代的思想内容,终究让人觉得不伦不类。如果作者认为有必要,自己编一部《新三字经》,岂不是比删改前人的作品更能体现和弘扬自己的观点。

  《三字经》中君臣纲常的内容,是中国封建历史的记录,是当时现实和价值观的反映,擅自删改就是无视历史的存在,不符合唯物主义历史观,是站在当代道德制高点上苛责古代典籍。尊重历史就是要尊重历史的原貌,评论历史才是各抒己见,不能把自己的观念强行植入古代作品当中,那时就是那时,没什么好说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